2016總統大選的暖身起跑已在不遠,這將令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中對「九二共識」話題所引發的討論熱度不會衰減,而圍繞著「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必然會再次被激情討論的話題。但台灣內部朝野雙方與一般大眾的焦點,始終聚於早就被大陸法律吸收而未曾改變的過往事件,並未嚴肅認知與面對大陸的對台政策已開始悄悄轉彎了。
大陸對台政策的發展
1979年元旦的〈告台灣同胞書〉的基本立場是「世界上普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同時認知到「台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台灣獨立」。並指出「這就是我們(大陸與台灣)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其實這也就是大陸對台政策的基礎。葉劍英在1981年9月30日提出的九條方針,無論對台灣如何優惠寬大,都不出這個方針與框架。簡言之,1982年1月10日鄧小平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基時首次提出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個「國家」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過,鄧小平在1983年6月23日會見楊力宇教授時特別指出:「我們希望台灣方面仔細研究一下1981年9月葉劍英提出的九條方針政策和1983年6月鄧穎超在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的開幕詞,消除誤解。」〈葉九條〉主要涉及一些具體的政策,而鄧穎超的談話則高於此層次,她提到:「在統一的大前提下,一切問題都好商量,總會求得合情合理的解決。」雖言「在統一的大前提下」,但說了「一切問題都好商量」,表示〈葉九條〉是最低保證,不是最高上限。
這個基本立場,一直到中共中央14大都未曾改變。而且在14大的報告中獲得進一步的加強:「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所說的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不再是「在統一的大前提下」。
15大繼之:「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只要是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意見和建議,都可以提出來。」
16大:「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17大:「台灣任何政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
江澤民時代,大陸對台政策確實曾經放寬,由向來主張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發展出「老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再進步到「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本質不變,只是內外有別,基本核心就是「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體。但是,不可否認的,在「新三句」中,再配合江澤民與胡錦濤主政時期的「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的宣示,台灣的戰略空間確實比較大。
對台政策發生改變跡象
到了2012年11月的18大,提法就明顯不一樣了:「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收回了鄧穎超的「一切問題都好商量」,以及14大到17大的「什麼問題都可以談」。
到了2014年10月的18屆4中全會則變成:「運用法治方式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規,依法規範和保障兩岸人民關係、推進兩岸交流合作。運用法律手段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明顯擺出對台「依法行政」的態度,似乎除了法律,沒什好談的了。
一旦「依法行政」,台灣面對的就是大陸的「八二憲法」與所有其他法律規定及政府命令。長期以來,大陸當局在「一國兩制」,特別是「一個中國」的原則或事實上,不曾放鬆或退讓,而自2000年以來,對大陸當局而言,「一個中國」的代名詞就是「九二共識」,近來有人認為「九二共識」出現內涵上的變化,其實是一種誤解。而真正出現變化的是對台灣的談判空間所設定的寬嚴鬆緊程度,也就是「一國兩制」的「一國」,從「中國」,似乎又退回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對兩岸關係可能產生影響
在揮別2014年之前,大陸的艦隊繞航日本一周,意在言外,表面上是劍指東瀛,實際上是一石二鳥。連日本都能繞一圈了,異日必須繞台灣一周時,豈有難處?能繞台灣一周的潛台詞,就是能輕易將台灣一鍋端的意思。對照中共中央18大到18屆4中全會以來的變化,大陸對台政策有可能已經做好兩手都硬的準備。再對照台灣內部朝野實力的大幅變化,接受大陸兩手都硬的政治空間幾乎不存在。兩岸形勢因此成了一個充滿容易引發對抗與衝突因子的場域。
以前老蔣在談到對大陸鬥爭時喜歡講一句話:「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可惜的是,這句話的實用性,並未為後人深刻體會與實踐。當時就已七分政治,自大陸改革開放以後,政治的份量更不斷上升,早就到達了十分,只是台灣當局一直昧於形勢,看不到台灣自己的戰略空間在政治,遲遲不敢與大陸展開政治談判,使得這個最寶貴的戰略空間被擠壓殆盡,台灣的處境越來越被動。依目前世界大勢的發展向量來看,這種被動處境是不可能自動反轉的,最後將面對什麼結果,令人不忍卒言。
當然,事物常常是一體兩面,甚至多面。大陸以「依法行政」的方式對待台灣,或許有國家發展戰略上不得已的苦衷,但香港23條與占中事件殷鑒不遠,台灣的問題比香港複雜許多,只怕物極必反,反則力強,容易扯斷弓弦。一旦事至極端,大陸若無法採取果斷行動,則立場必須調整與軟化,屆時的「依法行政」豈不破功,更加鼓舞台灣內部的獨派氣焰?若採取果斷行動,勢必打亂和平發展的國策,內傷必然不輕,變化難以預言。
2014年九合一選舉充分反映了一個事實,大陸長期以來的對台政策有值得商榷之處。大陸希望對台政策「入島、入戶、入心」,政策用意「入島」矣,但其政策利益只入少數之戶,並未被大多數人心所領情接受。往南走,向下沉,關心「三中一青」,顯然也沒能落到實處。
如果過去花了大錢都買不到台灣人民的歡心,又引發不小的反感,而今想要以「依法行政」代替,能有多大效果?對大陸自身的發展,或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有多大積極正面的作用?恐怕需要深思計量。這似乎涉及到大陸自身體質的調整,以及更高階的國家發展戰略思考,不是那麼直觀且簡單。
(作者係政治大學國發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