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以國民黨主席的地位或職權,所主動且重拳出手的對立法院長國民黨員王金平的「罷官逼宮」,立刻引發的社會震盪駭怪,應是緊接著洪仲丘命案亂象後, 又一個台灣奇觀。
必然的,各類媒體乘勢熱炒,各界群眾與黨派則隨之相互醜詆詬駡,在喧囂狂亂中,台灣社會再度被頻繁的分化裂解所摧殘。而更不祥的是,這一事件不容無視的是,它曝露出馬的國民黨政權存在的,中央與地方的、行政與立法的、掌權青壯與耆宿大老之間的嫌隙猜忌和利益衝突,似乎浮現被端上枱面翻臉算帳,新仇舊恨做一總結的傾向。而馬決絕冷酷「大義凜然」的「突襲」發難,他雖然明確宣示,王之犯行確鑿罪無可逭,不能不辦,但他卻更多更明顯的,被台灣社會甚至黨內理解成,馬是執意進行整肅鬥爭,且姿態峻傲志在必得。王金平反而被視為弱者與受害者,快速而龎大的吸附民氣;馬則據說民調竟跌到9.2%的新紀錄。
這場台灣政治「本土化」、「民主化」後,兼具「台灣特色」與「馬王風格」的政爭鬧劇,在馬英九無預警的以髙舉憲法大旗、揮動司法大刀,要快斬王金平,以端正黨紀樹立權威,卻落得這樣的民調(如果是可信的)下場;以及王自始即婉拒與馬「同歸於盡」,根本不接馬的出招,這都將迫使馬勢必虎頭蛇尾,以虛幌兩槍退回原點。看來馬才是真正的輸家受害者。坊間傳言,馬上月過境紐約10小時,曾與金溥聰密商合計「鋤王」,回台後由馬伺機發難,儼然要辦大事,反又搬石砸腳。
如此,則此一回合的政爭,膚淺的看,是馬的「大是大非」不敵王的「有情有義」。有人認為,這是台灣社會(與人民)無可救藥的落後性,甚至厚誣,這是中國文化在台灣的遺毒。但是我們寧願清醒的指出,同樣這群台灣人,兩次以「高票」選出馬當總統,於今反饋他的是奇低民調,是人民昨是今非了嗎?藍綠大眾包括不少頭面人士,臨場寧挺王棄馬,又說明了什麼?因「鍘王」事件造成的直接間接壞效應,是馬英九必須負責的,但他一定不負,也負不起。
首先,國民黨面臨又一次如同李登輝主政時期的分裂危機,但弔詭的是,馬把自已分到較小較弱的一邊。這問題的恐怖在於14年、16年的大選已擺在日程上,國民黨將怎麼籌劃參與爭勝?分裂就是敗北。「棄馬」的藍營人物們,會自謀生路而去跟綠營勾結嗎?對馬嚴重失望的藍軍,會票改投綠嗎?能設想馬留下的攤子,由綠來接管,台灣會怎麼様嗎?光是想到這些一定會有的問題,正常人都會焦慮生病了。
其次,馬一上任後所建樹的正面政績,主要就是跟大陸在經貿交流上的互惠順利進展,特別是ECFA、服貿協定等創造的廣闊與綿延的利益,對兩岸之重要不言可喻。但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因馬掀起的行政、立法權的鬥氣角力,這些相關議案的審查表決,必將千曲百折擾嚷空轉,兩岸都不免承受事與願違,扼腕憾嘆的困境。馬的「鍘王」暴衝,無異迂迥的毀壞掉自已創建的成就,誠匪夷所思,也啓人疑思,馬究竟是台灣人嗎?是國民黨嗎?他究竟在想什麼?
古人評論現實政治,有非常務實的洞見,其實是智慧心得,即點出「政宜含垢」與「政以穢成」的無奈。換言之,為了成大事顧大局,政事的推動經營,要明白垢、穢等負面因素,有時是具重要性的,端看為政者怎麼包容調和操作,以臻完善不生枝節。馬的孤傲潔癖與鄙夷同僚個性,凡事錯不在我的人格特質,這種人能在蔣經國及其後的台灣政治生態中,一路扶搖上升,備受栽培拉抬,終於坐上總統大位,真的極不容易。有些反馬、批馬成癖者,不服氣也不行。但選民的付託是民主政制的核心,馬總統無權一意孤行,依個人喜惡而為或拒為。台灣在美、日霸權共犯長年的挾制撥弄下,跟大陸關係難以正常,島內秩序蕩然,亟賴英明果敢、忠誠慈善、有為歷史使命鞠躬盡瘁的最高領導人,把握機遇突破障礙,為兩岸生民立命,謀中國萬世太平。馬英九位極九五,承擔重任備受譏辱無可遁避,但現已時不我與,何不慨然坦蕩,直道而行?
(作者係本刊主筆.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