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駿:兩岸新融合是和平統一的關鍵
大陸今年兩會對台的主旋律是「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同時,張志軍在受訪時提到:「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扎實地推進和平統一的進程。」在經濟融合之外加上了社會融合,是一種視野擴大的表現,令人感到鼓舞。
不過,目前看到的大陸對台增加吸引力的措施,基本上落實在大陸內部,而且偏重實質的經濟利益,就是台灣人民要飄洋過海,才有可能享受得到。而且,過去對台讓利措施並未收到預期效果,如何寄望未來可以?新措施的好處若不能普及台灣各階層,且採取其他相應改變,效果恐怕有限。
如果要及於台灣整體社會,那就會涉及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與文化都息息相關。兩岸人民生活方式有重大差異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要融合,不外乎三種可能取向,第一種是台灣人民融合入大陸的生活方式,第二種是大陸自己改變以融合入或接近於台灣的生活方式,第三種是兩岸共同營造出一種新的融合,也就是逐步共同發展出一種未來兩岸人民都可接受的生活方式。
第一種不可能,主要是大多數台灣人不願意接受大陸目前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第二種,大陸肯定不幹,台灣社會也存在不少病態,未必足以效法。看起來,第三種是對大家都比較合適實惠的方向。
如果要走第三條取向,大陸作為兩岸之間絕對優勢的一方必須先做出改變,而且改變的質量要優於台灣現行水平。不容諱言,大陸當前所實行的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應該再高舉毛澤東思想。我認為,大陸一旦下決心擺脫過左的路線,必能開展大好新局。
大陸當局如對「和平統一」是認真而嚴肅的,就必須深化改革、依法治國,並先做出實質改變,才能吸引台灣人民,進而改變台灣人民的態度與想法。總之,反獨促統不能不進入台灣,而且要進入輿論界與思想界才會有成效。
李中邦:必須排除「日本因素」干擾
自李登輝當政之後,台灣就逐漸從「統一」轉向「親美日、遠中國」,這是美日勢力與以李登輝為首的台灣獨派連結、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日本曾殖民統治台灣50年,對台瞭若指掌,而且戰後重新興起的右翼勢力始終對台獨派下指導棋,又有李登輝在台灣作內應,因此,迄今不少日本政客對台灣仍具有野心。加之,台灣位於日本進口能源的「生命線」上,使得日本不僅對中國崛起備感威脅,更忌憚兩岸交流合作,因此,長久以來,日本都是阻擾兩岸統一的主要外部勢力之一。
美日在台灣的運作,猶如明暗互補。美國對台的掌控著重在政府與政黨,而日本不僅對台灣政府、政黨有一定的掌握,自1990年代起,就對台灣社會注入台灣跟日本一樣是「海洋國家」、「具有自由民主共同的價值觀」之類的意識,引導台灣「脫中親日」,並配合美化日本統治的教科書,一起改變年輕一代的歷史觀,同時在文化、飲食、產業、語文、旅遊、軍事情報、流行娛樂等層面,讓日本在台灣民眾心裡有著不可取代的份量。另一方面,綠營政治人物與媒體亦大力吹捧日本、恢復日本文化等等。經過30多年的操作,日本對台灣的影響力,已有超過美國的趨勢。
例如,2002年日本民間的「育櫻會」與「李登輝之友會」合作,在台灣各地公園、校園、水利會推行種植櫻花,十多年後,「賞櫻」已成為台灣民眾郊遊的節目之一。這幾年重建象徵日本神道教的神社又成為新的焦點。又例如,編造灣生後代身世的田中實加(陳宣儒),2013年就被日本記者質疑身分,她竟能繼續製拍《灣生回家》,直到2016年才穿幫破局。不難想見,台灣人遇到與「日本」掛鉤的人事物,就會失去理性的檢視能力。
總而言之,日本善用民間人士及團體、志願者、學術、商業滲入台灣各角落、各階層,在綠營「去中國」、「去孫中山」、「去蔣介石」的背面,進行收割取代的正是「日本化」、「櫻花化」。
林明正:從反共到反華到台獨、獨台
和平統一形勢走到今天這個情勢,第一個關鍵是大陸過去一直希望跟國民黨第三次合作解決台灣問題,但是從聯合國做出2758號決議文後,國民黨的「獨台化」就開始萌芽,馬英九是這個路線的接班人,但他做了一些修正,例如沒再講「兩國論」。
另外,台灣光復後,國民黨「去殖民化」做得不徹底,對日本戰爭罪行不追究,又因當時台灣不適用「漢奸懲治條例」,對在日據時期大發利市者未做清算,這些都使台灣始終未徹底走出日本的殖民統治。加上國民黨反共反過頭,變成反華,把大陸醜化為可怕之地,共產黨醜化為專制政黨,台灣民眾當然不願意跟他們接觸,久而久之就變成台獨或獨台。
其次是美日列強因素。美日對台野心起源於牡丹社事件,那是美國帶日本人打台灣,但現在談牡丹社事件卻很少有人批判美國。再看二戰歷史,蔣介石說台灣要還給中國,他為何不說琉球?可能是他看清楚美國要控制太平洋第一島鏈,中華民國能拿回台灣已不錯,其他地方就別奢望了。美國後來又把釣魚台的行政管轄權給了日本,製造中日衝突點,未來好介入。台灣問題更是如此,美日嘴巴上說,你們可以透過對話和平解決,但心裡卻絕不希望和平統一,更在暗地裡極盡破壞之能事。所以要改變當前的和平統一形勢,必須先排除美日因素的干擾。
王炳忠:「用腳投票」將兵戎降到最低
蔡英文執政,外曰維持現狀,內則不斷醞釀台獨「溫火」,無論文化台獨、經濟台獨、軍事台獨,終歸到底就是台獨。稱之為「溫火」,乃因其貪生怕死,不敢走到法理台獨,然因《反分裂國家法》條件嚴謹,致使台獨政權錯覺可以玩弄模糊空間,倚美日為靠山,以時間換取空間,最終實現台獨。另一方面,隨著習近平即將進入第二任期,國際情勢波詭雲譎,「和統無望論」漸漸抬頭。
國民黨自李登輝當政,路線一度轉為「兩國論」,後雖有連戰開啟國共和解,但馬英九卻未繼續朝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努力,反強調「不統不獨不武」,將統一及獨立列為同等選項。在文化教育上,馬英九不僅未導正李扁20年的「去中國化」,反而加強獨台思想,台灣人在台獨、獨台的雙重洗腦下,自然形成「天然獨」民意。
因此,如要寄望台灣當局(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主動和大陸談判統一,可能性幾乎為零。在我看來,兩岸結局只有三種可能:在壓力下的和平統一、武力統一、台獨,而我當然希望第一種情況發生,而「用腳投票」是最可行的方法。
所謂「用腳投票」,即不願被台獨政權拖下水的有識之士、青年菁英,選擇到大陸開拓發展空間,人才與資金外流,摧毀台獨政權自恃的「天然獨」民意,同時搭配島內支持統一的意見領袖,要求台灣當局與大陸談判和平統一。
有人或許會問,為何不透過選舉,讓統派人士攻占議席,取得執政位置,實現和平統一?此路線也該努力,但單一選區兩票制使小黨難以出頭,加上地方家族及美日控制的資本家對政治影響很大,要顛覆台獨、獨台掌控的政治結構難如登天。因此,必須拋開對民主選舉的迷思,改採革命思維,也就是統派隊伍以選舉作宣傳手段,而不以勝選為第一考量,凝聚台灣先進力量,要求和大陸共議統一。
蔡英文認定中共下不了手,只要繼續「去中國化」,台灣遲早獨立。尤其,如今民進黨公權力在手,在立法院也是多數,從清算赴陸交流的退將,到一步步推出保防法、反滲透法,近日更放話徹查統派團體金流,營造「綠色恐怖」的「新戒嚴體制」。另外,台獨政權亦掌握了綠色媒體,醜化大陸,甚至釋放「神舟升空是假的」、「解放軍沒有登島能力」等愚民言論。
大陸已開始採取「對政府硬,對民間軟」兩手策略,蔡當局則想釜底抽薪,恫嚇參與兩岸交流者,在兩岸間築起「竹幕」,方便其遂行一定程度的鎖島,貫徹「去中國化」。
和平統一雖面臨台獨鎖島的挑戰,但國際局勢則可能提供另一種機遇。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董雲裳表示,「亞太再平衡」政策已走入歷史。川普上任前挑戰「一中」,看似堅持美國霸權主義,但其後表現則像是拿「一中」作籌碼,逼迫大陸談判經貿及匯率問題。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看似劍指中國,卻可能只是以軍事手段換取經濟利益。若美國刻意拉高緊張情勢,無形中反而可能打破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格局。這就好像日本宣布釣魚台「國有化」後,大陸得以介入巡航,同理,如中美對抗升高,或許就是大陸處理台灣問題的機遇,只是屆時劍拔弩張,和平統一和武統就在一線間了。
紀欣:以上各位已針對當前和平統一形勢做了深入的分析,接下來,請各位就化解或排除不利因素、創造條件,提出具體建議。
張麟徵:要避免兩岸兵戎相見,首先,在台灣,蔡英文應認真思考在兩岸政策上改弦易轍,在野的國民黨應發揮監督力量,並在大陸政策上統一口徑,聲明「九二共識」的內涵就是「兩岸同屬一中」。各個統派團體也應團結起來,相互支援策應,以文宣及街頭運動施壓民進黨。
其次,大陸方面應三思。大陸對台的反制是期待台灣人民覺醒,施壓蔡英文改變。但蔡英文是理念型的台獨主張者,又篤信美日不會放手,因此,必須做最壞的打算。另外,根據台灣指標公司去年11月14日所發表的民調,台灣人民對民進黨與國民黨都很失望,但對共產黨的支持度居然在25%-29%區間移動(該民調2015年納入共產黨),足見,共產黨在台灣有潛在的支持度。目前大陸區別對待台灣當局與人民,對蔡政府硬,對人民軟,方向正確。不論是卡式台胞證,或給予台胞國民化待遇,或對旅外台胞提供救援與服務,都很能爭取台灣民心,應該持續下去。
楊開煌:我補充兩點。第一、其實台獨政權也很焦慮,他們知道中國大陸崛起勢不可擋,必須趕進度,但因此往往無法深入,終將徒勞。
第二、我主張統一有兩個理由:一是中華民族的利益高於政權。只有中華民族真正復興了,民族的利益才得以保障,個人的運命才得以自主。二是反對西方霸權宰制全球的「知識殖民主義」。西方霸道已橫行兩個世紀,以至於許多中國的精英盲從西方,在價值觀、知識觀各個方面被西方洗腦而不知反省,在討論民族前途處處以西方為標竿,在知識上完全被殖民化,而不知當今世界需要中體西用的第三條路。我們在台灣有幸承習中華文化,又深受西方影響,必須承擔此一重任,在兩岸和平統一、民族復興的路上,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打敗西方獨霸。
毛鑄倫:經由數十年的分析與實驗,美國在1986至1988年對中國大陸及台灣的情況已充分掌握,也認定中共沒有能力抵抗美國的介入,所以,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時,鄧小平若沒有掌握軍隊及情治系統,中國可能那時就變天了。大陸的民主派與親西方的勢力對六四的失敗感到惋惜,近年來又有很多人看到社會貧富懸殊,希望回到毛澤東的年代。面對各種複雜的民意,習近平當然要嚴肅以待,但不會因此走回頭路。
姜新立:大陸已進入「後社會主義」,這不同於大陸早期實行的社會主義。民主並不是只有西方式的選舉民主,中國模式的第三條道路至為重要。另外,我以為當前兩岸的矛盾已經不再是人民內部的矛盾,而是敵我矛盾,因此,北京堅持貫徹和平統一,就必須從戰略到策略上做大幅度的調整。
李中邦:由於台灣當局與媒體刻意將「統一」污名化,民眾對兩岸政治訊息有潛在的排斥感,建議大陸努力爭取在流行、時尚、文藝、演藝等方面的主導地位,力求取代日本,例如多製作一些台灣人樂於參與,又能引起台灣民眾注意、產生共鳴的電視節目。又例如,台灣人熱愛棒球運動,如果大陸的棒運能更蓬勃些,對台灣民眾會有一定的吸引力。
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專家,應針對台灣的「親日」現象,儘早研究出破解之道。兩岸本是同根生,有相同語言文字的優勢,一定存在廣大的發揮空間,逆轉台灣民眾對日本與大陸的印象,這是追求兩岸和平統一必須修習的重要課題。
林明正:這些年台灣支持統一的民眾沒有增加,除受台獨教科書影響,以及媒體有意壓縮統派發聲空間外,統派年齡層偏高,統派團體彼此互動不多,無法協同進攻或防守也是原因。
我認為唯有深入群眾、向下紮根,了解基層民眾的需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才有辦法重新找回群眾,開創屬於統派的根據地。統派也應該設法與青年建立起連結,統派大師更應培訓新一代的統派學者,讓校園與學界的統派能與獨派抗衡。
另外,統派面對新的局勢,必須做些變革,拋掉各種外力協助的幻想,做好思想準備,進行戰鬥。這場鬥爭既需要建立輿論陣地,爭取話語權,也必須切切實實地走上街頭,與獨派進行抗爭,並且相互掩護與支援,發揮彼此的長處與效應。
台灣現在處於黎明前夕的黑暗,雖然看起來似乎特別黑暗,但每一顆星星之火,只要在自己的領域裡艱苦奮鬥,需要時互相協力,就能匯聚力量照耀黑暗的一角,等待光明來到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