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大陸似在醞釀「依法統一」|朱駿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大陸今年「兩會」涉台部門特別強調「和平統一」,又有多人提及對台政策需要法律規劃,法律究竟對和平統一能有多少助益,值得思考。

 

  「兩會」作為大陸最重要的常規政治集會,每年總會釋放重要的信息,今年的「兩會」是蔡英文就職以來的第一次,兩岸關係自她上台以來一路震盪走滑,頻出意外,因此,今年的「兩會」也很自然地成為外界觀察大陸對台政策未來走向的重要場合。

 

和平發展還是主旋律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3月3日首先發聲,依然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著重「增進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認同感、凝聚力」、「加強與台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民意基礎」。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

3月6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走出人大台灣省代表團全體會議後,在媒體前直言「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如台獨勢力得不到遏制,必定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穩定,帶來非常直接重大的威脅。

總體來看,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堅持暫時沒有放鬆的跡象,這是對蔡政府最大的壓力棒,能發揮多大效果,還要持續觀察,不過,聲響最大的旋律還是「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由於台灣當前內部統獨勢力不利於此目標,大陸很自然地會需要在既有的基礎上採用新的思路,設計具體可行的新手段,為「和平統一」創造新條件。

 

「依法統一」似在醞釀中

 

早有傳言北京考慮修改《反分裂國家法》,將對台動武條件法治化。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在2月8日公開表示,大陸將「堅持運用法治方式和手段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有在法治上做文章的意思,但未必是動武。

「兩會」尾聲時,北京學者李義虎受訪時透露,為遏制台獨,大陸有人提出在《反分裂國家法》外,再制訂國家統一法的構想。至於立法時程,李估計「從現在來看,可能是下一屆人大」(第十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預定2018年3月召開)。由此看來,大陸內部似乎已有以法律手段進行和平統一的構想,若真走上這條路,就要以「依法行政」的作為,進行「和平統一」。

其實,以「依法行政」的方式推動統一進程,在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高舉「依法治國」的〈決定〉已提到:「運用法律手段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明顯將法律手段與和平統一緊密連結。

2015年7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11條也載明:「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顯示自習近平上台,繼《反分裂國家法》之後,一直醞釀著將法律作為統一手段。

這個「法律手段」是「依法治國」的派生物,「依法治國」具有普世價值的性質與形象,大陸可能想以此普世價值作為統一台灣的手段或正當性基礎,將兩岸關係原本為政治問題的屬性,轉化為屬性較為單純的法律問題,然後在一定的條件與時機啟動「依法統一」。

不過,問題在於如目標是「和平統一」,而非單純的「統一」。如果台灣執政當局不接受,大陸只能用強,就是武統。

縱使「依法統一」將導引兩岸的政治談判,在「依法」的前提下,將來可談的話題可能僅限縮於大陸的法定項目。但結果是,台灣當局不論誰當家,都沒有接受的可能,最終結果是不是也會逼得大陸不得不走上武統之路?

總的來說,大陸若採單邊「依法統一」的途徑,所依之法必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的派生物,不論用什麼說詞,都會讓台灣人民認為,台灣在統一後的地位其實比香港好不了多少。這種情況下,在現實環境中會找不到可以帶動兩岸和平新融合的支點,如果一定要統一,最終走向武統的機率自然相當高。

 

兩岸需要新的融合機制

 

北京當局如果真有以法律和平統一的規劃或構想,可能要先對「和平」與「依法」給出實質具體的定義,再依理性原則評估可行性。

從本質來說,無論兩岸實力差距如何懸殊,兩岸統一是政治問題,而且涉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差異,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其次,任何的統一行動也應同時考量到統一後的治理,這不僅僅只是治理台灣的問題,也會涉及大陸內部的人心變化。因此,兩岸統一其實需要的是一種不同於迄今所有政治規制的新融合,而且是人民生活方式的新融合。如此,統一之後的中國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最後,「兩會」期間習近平未就台海情勢表示意見,這絕非偶然的現象,是否與外傳的將在4月與川普見面有關,計畫把最重要的意見直接拿到川普面前交涉,擔心「機事不密則害成」,因此,會面前暫不表態,不露機鋒?這值得大家注意觀察。

 

(作者係本刊主筆、獨立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