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日本人看中國的改革開放|李中邦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日本與中國長期存在著競爭與合作兩種矛盾的關係,因此日本對大陸改革開放至今的發展非常關注,尤其對自己在科技業長年領先的優勢逐漸被超越,感到憂心忡忡。

 

   在日本人眼裡,中國大陸經過40年改革開放,已全面脫胎換骨,近年來更出現很多新興事物,例如深圳有用人臉認證、支付的無人超市,自動運行的公交車,整個城市就是運用網路、人工智慧(AI)、大數據等最新技術的展示場,而且大陸各地新設施陸續出籠,這讓日本人認知到,穩居亞洲龍頭百餘年的科技優勢,即將被中國的科技大軍超越。

 

大陸培育匯集各領域人才

 

改革開放迄今,大陸留學風氣越來越盛,且絕大多數人學成後都選擇返回大陸就業。歷年返國的「海龜」攜回最新資訊及AI等尖端技術,支撐著中國持續成長,大陸企業也多會拔擢有留學經驗者,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先進地域,誕生許多IT相關投資企業,吸引國內外資金流入,拉動技術開發與商業良性循環。現在中國變化速度比歐美國家更快,亦賦予了新興企業躍升的契機。

大陸本身除了大學研究體系外,尚有直屬於國務院的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全大陸有12個分院及104個各領域研究所,以加州理工學院為範本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也隸屬於中科院,人員多、設備新。但大陸政府機構更推動採用外國專家的「千人計畫」,2011年啟動,招聘世界頂級學者,到2017年已聘請了381位外籍專家。很多外國學者退休後都選擇到大陸繼續做研究,包括多位日籍教授。全球各國每年申請應聘的有數千人。

而日本則是被劃一的人事制度綁住,雖然也有高薪聘外國一流研究人員的制度,但僅限於理化研究所等三個研究機構,2016年啟動後只聘請了數人。相較之下,大陸科研教育的人事制度比日本靈活、吸引人。

日本文部科學省一直緊盯大陸的動向,據其資料,2015年大陸大學、研究機構、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的總和為42兆日圓,是1987年的40幾倍,而當年日本的研究開發費是中國的近10倍。2009年中國趕上日本,2015年雙方差距拉大到25兆日圓;研究人員,中國有162萬,日本68萬。

 

大陸科技具有爆發潛力

 

2008年東京工業大學細野秀雄教授首次驗證出含鐵化合物的高溫超導特性,掀起了世界研究熱潮,但之後卻是中國接連提出新的研究成果。中國基礎研究雖起步晚,但經常後來居上。

猴子轉基因原也是日本最拿手的,2009年曾注入螢光蛋白質基因、成功誕生了世界第一隻身體會發光的長尾獼猴,帶動用猴子進行各種疾病研究的浪潮。然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已成功移除有關自閉症的遺傳基因,成果超越日本。大陸是大量採用猴子來做腦科學研究,以開發憂鬱症、失智症藥品及研創AI理論等產業應用。

又如無人機(Drone)。歐美企業大約2000年左右就開始將無人機商品化,但將之當作玩具,幾乎都賣不出去。而2006年在深圳成立的「大疆創新」(DJI)於2013年問世採用小型攝影機、電池的空拍無人機,至今該公司占了全球七成的市場。東京大學鈴木真二教授說,歐美企業不是輸在技術,而是敗在商品的附加價值和品牌,「締造出獨自市場的DJI是個全新型態的中國企業」。

另外,2016年8月大陸發射了研究「量子通訊」、稱作「墨子」的人造衛星;同年9月貴州啟用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今年8月在廣東東莞大朗鎮的「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大型設施竣工,裡面設備有96%為自製,顯示大陸科技有著很強的爆發力。日本沒有這類設備,因而認為中日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會逐漸拉大。

 

日企盼與中國共同研究

 

大陸的核能電廠、高速鐵路都比日歐美晚了數十年,但現在這兩項產業技術已趕上日本,頻頻與日企在世界各地競爭訂單。今年7月,日本大阪商工會議所赴深圳參觀「華為技術」總部,看到防範犯罪的人臉辨識系統,慨嘆「在革新技術上,日本比中國先進的觀念應該要改變了」。

日本《讀賣新聞》今年曾分:新時代、科技強國、新日中關係三個系列,每系列5篇專文,報導大陸改革開放的現況,從中可看出日本最在乎大陸的科技潛力,不少學者早就呼籲,與其跟中國斤斤計較「威脅」,倒不如結成夥伴,相互支持、學習,希望跟中國同行「建立互信」,「積極共同研究」;這或許也是安倍政府近日與中國快速改善關係的潛在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