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王張會」邁出破解政治難題的重要一步|楊立憲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眾所矚目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的首次「王會」已經結束。海內外對於此次「王會」給予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新華社更以「新模式、新突破、新動力」來概括此次會面及其成果。

但不可否認,有一些人,特別是台灣的民進黨和綠營人士,將「王會」解讀成大陸對「中華民國主權」已不再持「排斥」態度,體現了兩岸「主權對等」、「一邊一國」,朝著「承認台灣主權」的方向邁出重要一步等。這樣的解讀顯然存在著誤解,有些甚至是別有用心的曲解。

應該看到,「王會」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行,是國共兩黨暨兩岸現政當局堅持「九二共識」和「一中框架」,反對「台獨」,不斷深化政治互信的結果。沒有政治互信作基礎,兩岸關係就不會進入和平發展新局,更談不上兩岸主管兩岸事務部門的負責人正式見面、互稱官銜、達成「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的共識。

因此,在看到「王會」取得政治突破的時候,首先應該想到政治互信的重要性:惟有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才可能不斷取得政治突破;惟有不斷突破政治難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可能實現良性循環。民進黨人士若以為其上台,不必調整台獨路線,也能照搬「王會」模式,那肯定是大錯特錯。

還應該看到,「王會」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行,不僅體現了「一中框架」,也是因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大陸國台辦和台灣陸委會,本身即是「兩岸雙方依循一個中國的原則設立的負責兩岸事務的專責部門」,但成立20多年來,這兩個部門一直處於「『對口』卻『隔空』的狀態」,而由「白手套」——海協會和海基會代為處理相關事務。雖然這種狀況是兩岸關係處於特殊時空背景下的無奈之舉,但也明顯違反了兩個機構成立的初衷。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步上和平發展的軌道,兩岸之間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且複雜,急需具有更高權威、更大功能的兩岸事務公權力部門直接面對問題。顯然,國台辦和陸委會之間建立直接聯繫溝通機制,有利於雙方加強溝通,深化互信,提高辦事效率,推動和妥善處理兩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問題,促進兩岸關係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此次「王會」具有較強的「深水區特徵」。例如:兩岸官方的正式接觸並互稱官銜,目前僅限於兩岸事務主管部門,不涉及其他部門及其負責人;「王會」無關「習馬會」,並無「為『習馬會』 打前站」的問題;兩岸辦、會之間建立溝通聯繫機制只是個案,「不取代海協會與海基會事務性商談及簽署協定的功能,不改變兩岸其他業務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繫方式」。

「王會」在「交換意見」上,具體成果不多;「王會」最終未能形成外界所期待的「共同意見」、「共同聲明」或「共同新聞稿」、「共識備忘錄」之類的文字,只是由兩岸「會、辦」在「王會」後各自舉行記者會說明情況。

很顯然,上述情況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目前兩岸關係狀況的真實寫照:兩岸既有政治互信,但也存在著政治分歧和猜忌;台灣多數民眾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對未來走向仍很迷茫猶疑;美國樂見兩岸關係緩和,但也不希望兩岸走得太近,其影響仍然舉足輕重;台獨仍然是制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隱患。

總之,目前兩岸政治互信程度仍屬於低水準,和平發展也處於低級階段,未來二三年台灣政局的演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尤為關鍵,兩岸關係仍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及變數。為防止造成重大傷害並留下不可預測的後遺症,大陸只能繼續摸石頭過河,「穩中求進」,國民黨當局也只能以保執政為核心,防止民進黨和台獨勢力在兩岸關係上進行逆操作,利用即將到來的兩場重大選舉興風作浪。

不過,無論如何,首次「王會」對於打開兩岸官方正式接觸大門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是落實兩岸「一中框架」的重要行動,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積累了經驗,因而具有「里程碑」意義,也必將載入兩岸關係發展的史冊。

(作者係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