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以「一帶一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盛九元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從地理區域來看,這可以說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涵蓋了中國大陸,並包括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向東連接著亞太經濟圈,向西則與歐洲經濟圈相連,沿線涉及近60個國家、90多個重要城市,區域內擁有世界總人口的大約70%、GDP總值的55%左右,以及全球已探明能源資源的75%左右,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與發展機遇。在「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兩岸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如果能夠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整合,不僅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兩岸的經濟發展,而且也有助於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進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

 

具重大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是中央新一代領導集體針對國際國內情勢的發展變化,所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從提出到實質推進,儘管期間經歷的時間並不長,但環環相扣、銜接緊密、步調統一,顯示出這一戰略的前瞻性和現實性。2013年9月至10月間,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尼時,分別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此舉很快引起全球範圍的關注,並得到不少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回應,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意義、發展重點、領域範圍、合作方式、推進階段等問題,也隨之成為研究機構和政府規劃部門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

2014年11月4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並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2014年11月8日,中國大陸宣布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基金是由外匯儲備、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共同出資設立,依照《公司法》開展營運,並歡迎境內外投資者參與),並於2014年12月29日在北京註冊成立並開始運行,從而使「一帶一路」戰略進入到具體的實施階段。2014年12月9至11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將「一帶一路」確定為優化經濟發展格局的三大戰略之一(還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2015年2月,中央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對重大工作和事項進行部署,並明確提出陸上要依託國際大通道,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要依託重點港口城市,共同打造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短短一年多時間,「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框架完成,並確立了執行機構和參與省市,從而逐步進入具體的實施階段。據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的介紹,「一帶一路」戰略已經引起各國關注,目前有50多個國家在和我國進行研究探討,還有國家專門成立相關機構。上海、福建等31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已針對「一帶一路」的建設進行研究,並結合各地區自身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具體的規劃。

「一帶一路」的提出,不僅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會資訊化的大趨勢,而且也得到相關國家與地區的積極回應,反映出這一戰略的現實可行性與影響力。從區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一戰略的實質就是通過中國大陸和周邊國家和地區實現「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在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基礎上,構建區域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最終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對兩岸而言,通過「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有助於在這一進程中深化彼此之間的機制化合作,而且其中所蘊藏的發展機遇和潛力也有助於推動自身經濟的快速成長。

 

對兩岸經濟合作有影響

 

長期以來,兩岸要素結構的互補性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差異是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基礎,也是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驅動力。隨著大陸經濟發展水準的提升和兩岸經濟合作方式的調整,原有的合作方式出現顯著的調整與變化,在空間上,經濟合作由以單向流動及以大陸為主,擴展到涵蓋兩岸,陸資企業在台灣的投資與經營,直接參與到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之中,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台灣相關產業產生競爭,這在台灣引發一系列的爭議,兩岸服務貿易簽署過程中所引起的社會反應證明了這一點;在心理層面上,台灣民眾對兩岸經濟合作的看法開始出現分歧,尤其是隨著陸資進入台灣,兩岸經濟合作日益要求兩岸市場的全面相互開放,這就使得兩岸經濟合作面臨更加複雜的政治社會環境,因此,也面臨更大的阻力及挑戰,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隨著兩岸要素價格的變化,兩岸之間的要素稟賦結構發生明顯調整。

從經濟合作的動力機制分析,要素價格的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稟賦差異性是推進兩岸經濟關係、產業合作的重要動力,構成相應要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在勞動力價格方面的差異尤為凸顯。從勞動力成本來看,大陸沿海操作工人的工資達到4000-5000元人民幣,再加上相應的企業成本(主要是「五險一金」)總體成本約為1000美元,而近20年來台灣的薪資水準變化不大,這使得兩岸勞動力成本幾乎持平,在這種情況下,大陸台商開始出現回流台灣,或轉至第三地投資的現象,投資大陸的動能下降,兩岸產業合作的基本動力出現顯著的變化,兩岸經濟合作方式從而進入新的調整期。

其次,兩岸產業結構逐步趨同,競爭性有所增強。

從產業結構上看,台灣製造業集中在電子零元件、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化學材料等三個產業,三大產業合計占台灣製造業的49.25%,幾乎是「半壁江山」。而大陸的製造業相對要更加均衡,並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從產業合作的角度看,台灣在相關的高端產業環節上具有技術優勢和創新領先優勢,缺陷則在於缺乏下游產業配合和規模足夠大的市場。而大陸的情況與此相反,由此形成兩岸產業合作的強烈互補性,並帶動兩岸經濟合作的全面深化。近30年來,大陸的整體產業水準呈現快速提升的態勢,也因此在相關產業環節上與台灣形成競爭,這是兩岸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面對新的情勢與挑戰,兩岸必須尋找新的合作路徑與動力。從區域發展和全球化的角度看,在國際經濟的競爭中,兩岸完全有條件結合各自的優勢,可以形成更有效的合作關係,真正實現「兩岸合作賺世界的錢」,這是兩岸經濟合作發展的方向。正基於此,「一帶一路」建設將可為兩岸經濟提供新的基礎和動力。台灣《旺報》發表社論,明確提出台灣如通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戰略,就能夠把更多商機擴展到東盟、南亞與歐洲。

 

兩岸經濟合作趨勢分析

 

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兩岸不僅需要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加快推進協商,厚植合作的基礎;更應著眼未來,共同規劃,加快推進與深化兩岸產業合作,提升兩岸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優勢,從而在參與「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更有效的發揮彼此的優勢,獲得合作的效益。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應實現優勢互補,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在許多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台灣具有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大陸有龐大的製造能力、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兩岸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就能打造出國際領先的產業和國際知名的產品,從而更好地參與到「一路一帶」的建設進程中。

其次,推動兩岸產業形成合理分工與整合布局。兩岸產業合作不能只是簡單的一種投資項目與利益爭取,而是要在「一帶一路」區域內進行戰略布局。未來兩岸產業合作,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逐步改變過去以「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海外銷售」為主的產業交流方式,向「兩岸合作、共同創造、全球銷售」的新方式轉變。同時,在各自產業發展的策略上應進行相互定位,彼此協調各自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與項目,避免重複建設與惡性競爭,在產業布局上將對方產業作為自己產業體系的重要延伸或組成,形成相互支撐、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總體格局。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推動行業和企業層次上進行產業鏈與價值鏈的深度整合,以共同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第三,加速兩岸合作對外投資規模與範疇,這是有效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從發展角度看,兩岸應加快合作對外投資的進程,尤其是充分利用台商在「一帶一路」的既有產業網路,深化合作的規模,通過相互參股、相互持股與合作投資的方式,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園區發展之中,從而將兩岸產業合作延伸到「一帶一路」,實現合作效益的外溢,並為兩岸間合作的深化提供新的動力。

 

(作者係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