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九合一選舉與往年最大不同處,在於年輕人一反過去不關心政治、投票率偏低的常態,積極參與選戰,而且成為民進黨的鐵票來源。
選舉結果大體明朗後,綠營興高采烈自不待言,藍營則是對馬英九罵聲一片,例如「不聽取民眾的聲音」、「沒有對民眾說明的能力」等等。其實,台灣早已不是個可以聽取民意的社會,尤其不是個聽取說明的社會。一個由少數群體組成的政府,要想駕馭沈醉於民粹主義的多數群體,除了用不用高壓之外,領導人優不優秀,實在無關緊要。
怎麼說?國民政府號稱建於1912年,但由於軍閥割據,內戰頻仍,真正開始執政遲至北伐之後、國家大體統一的1926年。1926至1937年抗戰爆發,可說是唯一掌控全國政治的十年,也就是史學界基本同意的「黃金十年」。抗戰八年,國家元氣大傷之外,最要命的是曝露了這個執政黨的一切弱點,也同時失去了全國人民的信賴。於是乎,它的命運就像古今中外所有敗軍之將一樣,不為人民所容忍、輾轉流亡至台灣。
頭幾年,國民政府還勉強地抬出「反攻大陸」的口號,支撐其統治台灣的「合理性」。待北京一方穩住陣腳,又擁有了兩彈一星,台北政府便只能透過「革新保台」來延續其統治。既然如此,台灣民眾便極其自然地產生「國民黨靠邊站」、「台人治台」的思潮。
1968年,美國透過國會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議案。該主張雖於1952年《舊金山和約》已埋下伏筆,但正式啟用,還得等待文革所製造的亂局「時機」。從此之後,台灣各式獨立組織與其外圍同鄉會便如雨後春筍地浮現世界各地,台灣的政治文化也逐步地由「反共」,轉移為「煽動民粹情緒」與「族群衝突」。
選前,筆者參閱了一些替柯文哲助選的「青年公民思考營」錄像。感覺其形式與1970年代所接觸過的台灣同鄉會無啥差別:空洞符號、標籤一大堆,就是缺少點知識含金量。這一套,能夠讓參與人獲得一些精神慰藉,但對社會發展毫無助益。過去,台灣同鄉會灌輸的是台灣人的「悲情」,目前目標擴大一些,推動的是「公民社會」、「公民認同」(所謂的「同理心」)。這種獨特的台灣現象,絕不會產生許信良所標榜的「狂飆」,而是蒼白與虛無的繼續擴大。
如今,「台人治台」已可視為台灣的政治現實,接踵而至的問題難免是,此岸少數群體如何面對對岸的多數群體?台灣自李登輝執政以來,經濟已呈空轉狀態。尤其近十年,韓國平均所得的增長達到65%之多,而台灣則停留在10%左右。往後,大陸在APEC提出的計畫若能順利啟動,最可能對台灣造成的刺激便是集體抓狂。所以說,面對如此局面,民進黨人應當知道自己優不優秀根本無關大局,而且運氣也大概不會比國民黨更好些。
(作者係旅歐政治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