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川普發動制中冷戰第二波:從貿易到科技主導權之爭|林建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從貿易纏鬥迅即轉化成全世界經濟、科技主導權戰爭,中美之間這一場新冷戰,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及效果,也有越來越發嚴峻的傾向;而台灣經濟可能被掃到颱風尾的撞擊力,尤其絕對不容小覷。

 

  川普發動中美針鋒相對的貿易戰,甫過三個月,卻在最近這兩個禮拜時間,倏然出現美國針對中國特別聚焦於「全球科技主導地位」,展開奪權戰,並在加緊加速加劇。

 

川普祭出301條款

 

中美貿易戰的開打,始於2018年3月23日川普正式啟動「國安型加徵關稅」。這是川普早在上任之前就信誓旦旦的貿易戰標的與範圍,就在短短四個月,一路加速擴大延伸,特別是卯力針對中國。

川普政府祭出「301條款」應對中國大陸竊取美方智慧財產權、強迫技術轉移等貿易行為,於2018年6月中宣布,要對價值500億美元的大陸商品加徵25%關稅,第一批340億美元於7月6日生效,第二批160億美元商品尚待完成相關程序。

中美貿易戰再升級,繼川普宣布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進口貨品加稅,大陸第一時間祭出同等規模的進口貨品反擊後,美國川普政府立即又於7月10日公布新一波研擬加徵關稅的商品建議清單,對大陸輸美的6,031個關稅項目、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從價稅。

 

轉成科技主導權戰爭

 

中美互課高關稅,看似貿易數量與貿易價格的衡平之爭,但究之根柢,背後真正的關鍵在於兩國之間礙難相容的「科技主導權戰爭」。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早在今年4月初已公布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初步清單,但最終清單則鎖定「中國製造2025」產品,包括機器人、航太、工業機械、新材料、汽車等,不包括手機、電視等消費性電子產品。

加徵關稅清單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818個品項,包括在4月6日公布的1,333項初始清單中,價值340億美元;第二部分共284個項目,主要是經認定受惠於「中國製造2025」的產品,價值約160億美元。這些被加徵關稅的商品,主要是為了避免中國在太陽能板及鋼鋁產品出現產能過剩而傾銷的情況,會發生在高科技產業,以致直接傷害到美國高科技業。USTR對於有意進口中國在太陽能板及鋼鋁產品的若干美商,提供申請特定產品免除關稅的機會。

主要關鍵點是,川普政府已一再表明,不再容忍中國用不公平經濟措施,讓美國廠商喪失科技和智慧財產;《中國製造2025》計畫意圖主導高科技產業,用以進一步帶動中國經濟成長,但卻會直接傷害到美國和其他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這些關稅加徵可以避免美國技術和智慧財產持續「向中國不公平轉移」。

 

框限《中國製造2025》

 

值得注意的是,5月下旬開始,川普特別聚焦抨擊中國「掠奪性科技貿易行為」,隨即完全只針對中國,片面性加徵500億美元關稅,更舉世罕見地用盜匪式要求中國立即中止「中國製造2025」計畫,並直接威脅,倘若北京堅持報復措施,將進一步加徵2,000億美元關稅,也不得向WTO等跨國組織提抗議或爭議調處。

不過,即使對川普鋼鋁關稅極感不快,且大肆反彈的歐洲及日本盟友,也都馬上居於「西方經濟強權集團」的共同立場,一致表示對「全力打壓中國科技產業化冒進趕超」的川普行動全力支持。因此,川普在6月底已公開政策宣示,針對中國加強審查所有在美國的科技投資,並逐項審查美國對華科技出口貿易的個案。

美國對中國課徵高關稅,核心重點放在「資通訊電子產品」的品項。所謂資通訊和電子廠商,包括電子代工服務(EMS)和原廠委託設計製造(ODM)在內,在全球擁有綿密的供應鏈網絡,最終產品組裝製造地不見得是在中國或是美國,可以繞道協力廠商,或第四方國家地區組裝製造,透過這種方式,資通訊和電子廠商可降低或避開今天中美互課徵高關稅,或彼此直接對衝報復措施的風險。

兩階段關稅清單中,主要包括航太、資通訊科技、機器人、工業機械、新材料和汽車等產業,但不包括美國消費者常購買的消費性電子商品,如手機或電視機。

 

加徵關稅以強化談判籌碼

 

新一波美國對中國提高關稅,旨在爭取未來兩國談判籌碼的手段。不過,美國在意的仍是「中國製造2025」計畫,最終關鍵還是未來兩國「科技主導權戰爭」。

美國認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勢必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美國的國家安全;也一直認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會讓中國國家資本運用手段不當補貼產品、直接侵害到美國商業機密及智慧財產權,並且會對大多數在中國經營的美國企業「製造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另一方面,美國川普政府也鐵口認定,中國的「進口替代」、「內部市場大量生產」的作為,必會造成高科技產業經濟市場機制的重大扭曲,當然也會肇致高科技產品市場的供過於求。

 

科技勝出才能站上制高點

 

1980年代後半以來,科技創新決定了哪些國家終能坐擁世界經濟市場的主導權。

特別是進入21世紀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任何經濟社會的人均GDP構成當中,固然仍有20%來自於勞動力和實物資本,但高占80%份額的最主力大宗構成,還是取決於這些先進經濟體都能自主開發創新科技,提高經濟產出的能量與速率;而過去近半個世紀時間,以美歐為主體的西方世界,在科技創新的產業開發應用,總是占居經濟強權的頂層制高點地位。

因此,任何新興國家社會今天想要在全世界自由開放競爭的市場,有直逼追趕西方世界民生產業科技標準的雄心,最基本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實力,能與西方社會打上一場能贏必勝的科技戰爭,用更高的科技研發創新效能效率、用更快的速度,追趕且超越。

而改革開放40年後的中國,特別是高調推動「帶路倡議(BRI)」的習近平新時代,正是今天被西方社會共同認為,中國大陸已是實力威逼西方強權的另類強權大國,當然就必須特加防範與提前打壓,以免中國太早提前勝出,掠奪西方制高點地位。

啟動於1990年代的全球化運動,在過去兩年中,迭迭出現反全球化民粹主義者,以各種形式散播貿易保護主義,尤其近一年多來「川普大逆彎」的驚世行動,以及新近的「科技保護主義」,更將改寫全球產業經濟發展的逆反圖像,令人擔憂。

 

保護主義傷害國際經濟

 

川普的新科技保護主義,對於全球經濟由復甦逆轉為衰退產生重大影響,已被越來越多跨國智庫所看壞:因為從美國到歐洲、日本,公共的債務屢創新高,財政面臨斷崖風險,這些意味著國家經濟放緩困局已不可避免,不僅政府難再用增加支出來應對;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也普遍無能為力。

在這樣的政經大情境下,許多先進國家政府,就益發可能應和川普的「科技貿易保護主義」主張,掀起世界全面性的「科技主導權」戰爭。不過,這樣打下去,最後任誰也不會是經濟戰爭的贏家。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