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紀念乙未戰爭120年暨台灣光復70年|劉怡芳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0月18日,由台灣釣魚台光復會、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華兩岸事務交流協會主辦,新中華兒女學會及《觀察》雜誌社協辦的「乙未戰爭120周年暨台灣70周年紀念研討會」,在東吳大學城中校區舉辦。本次會議共分三場座談,一場論文發表會,邀請到老中青三代學者及聽眾共同紀念。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次年(1895,農曆乙未年)日本逼迫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同年 5月日軍登陸欲接管台灣,但遭到全台各地的激烈抵抗,是為「乙未戰爭」。在此之後,台灣再也無此規模的武裝抗日活動。

本次研討會旨在重新審視乙未戰爭在台灣抗日史中的時代意義,並探討乙未割台對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造成的深遠影響。

會議上午9點準時開始,由釣魚台光復會理事長劉源俊及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謝政諭共同主持。劉源俊說明在東吳大學城中區舉辦研討會的意義,「日本人進入台北城後不久就規劃拆除城牆,殖民者必然要先破壞象徵原先統治者的東西,城牆就是重要的象徵。」他又提到,「日本殖民台灣50年後,台灣最後因其侵華戰爭失敗,回歸中國。今日能在此舉辦研討會,是拜台灣光復所賜,必須飲水思源」。

本研討會發表「台灣光復70周年紀念宣言」,提出「當前危及中國固有的釣魚台列嶼主權的導火線,正是揚言重返亞洲再平衡的美國帝國主義,及其卵翼的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並批判「環顧勝利70年後的台灣,上自中樞機關,下自學術團體,竟因主政者刻意誤導史觀,更暗自呼應獨台意識,公開擁抱出軌違法悖理的國家認同,令人痛心疾首!而甘願認賊作父者,更囂聚於國會殿堂,毫無羞愧之色;乃至在光復節前夕,全島竟幾無一絲絲追念先民為乙未割台而壯烈犧牲之嚴肅情懷!」羅秋昭教授接著做專題報告,緬懷其祖父,抗日烈士羅福星的愛國事蹟。

第一場座談邀請到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民間近代史研究者伍之璋,以及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副主席陳福裕,分別從日據時代歷史、亞太區域戰略觀點,暢談抗日史觀與詮釋。

第二場論文發表會,出過三本乙未戰爭專書的張健豐發表論文,回溯乙未割台之時全台各地的抗日歷史。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石佳音,駁斥中研院研究員曹永和的同心圓史觀,批判表面上號稱的「公正」、「客觀」就是為日本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脫罪。銘傳大學副教授駱芬美則以豐富的史料講述,1895年台灣民主國自成立至潰散前後的抵抗與轉折。

下午第一場座談由文化大學講座教授陳鵬仁,從自身經歷談台人在日據時代的生活經驗及國家認同。台灣史學者尹章義則以兩位台灣人:畢生致力於修族譜建宗祠的張福祿,與堅持認賊作父的李登輝做比較,闡述台灣人國族認同的兩極化現象。

下午第二場座談,政大日研所教授傅琪貽(藤井志津枝)以日據時期原住民的土地被支配、文化被奴役,說明原住民的「國家」記憶。專研前台籍日本兵的李展平,從台籍戰俘監視員在戰後遭到日本政府不公平的對待,切入殖民地人民對自身歷程的認識與反思。商工統一促進會榮譽主席連石磊則從兩岸同文同種,論證兩岸本一家,應共同努力讓中華民族早日復興。

本次會議共計120多人參加,會中青年學子居大半。會議最後由《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主持綜合討論,老中青與會者紛紛提問,顯示在混亂的藍綠政治惡鬥之外,仍有不少人關注歷史文化,對國族認同想做進一步的追尋,此次會議可謂圓滿成功。

 

(作者係臺灣釣魚台光復會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