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訪塔爾寺─黃教的興起與發展|卜一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塔爾寺是黃教(藏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洛桑劄巴(1357-1419)的誕生地。宗喀巴是世界矚目的一位佛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者。

久慕宗喀巴及塔爾寺的大名,遂與老妻、女兒同往西寧。飛到西寧已是深夜。次日清晨,下起了小雨,我們搭乘一輛出租車冒雨前往。約40分鐘後,就到了位於湟中的塔爾寺。

走進塔爾寺,迎面的廣場上矗立一排八個白色的八寶如意塔,紀念釋迦牟尼一生中出生、初轉法輪、悟道、降伏魔怪、超渡眾生、圓寂等八件大事,我們在此照相留念。導遊也向我們解說了宗喀巴的一生及黃教的興起與發展。

 

宗喀巴與黃教的興起

 

宗喀巴於1357年誕生在當今塔爾寺所在的地方。他7歲出家,16歲就赴西藏學習佛學。在藏期間,他廣拜名師,向藏教的噶舉派、薩迦派和噶當派等不同宗派的高僧大師求法。通過勤奮學習,他逐漸精通了各派教義,在實踐中修煉儀規,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1402年,他完成了巨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主張僧侶要嚴格戒律,禁止娶妻、生兒、育女等一般的世俗生活。針對當時僧眾輕視經教,不務理論的次第學習,而以修密法為終生目標的現象,他積極提倡學經要遵循次第。1406年他又完成《密宗道次第廣論》,為修煉藏密者指明圓滿的修行軌儀,從而使藏傳佛教密宗從理論上更趨完善。這兩本巨著代表了宗喀巴對佛教的完整看法和他的思想體系。宗喀巴對佛教的改革,和馬丁路德對基督教的改革,堪稱人類宗教史上兩大里程碑。

1409年初,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前成功地創辦了墨浪欽摩大法會,標誌著他在教理方面已經得到全藏僧俗大眾的崇奉 ;同年, 甘丹寺在拉薩東北落成、 宗喀巴任首任法台、 格魯教派有了根本道場、 黃教已在「宗教改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1411年,明成祖永樂帝尊稱宗喀巴大師為「西天佛子大國師」, 使其成為國師之師。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八位:賈曹傑(原名達瑪仁欽,師徒三尊之一,繼宗喀巴之後任甘丹寺法台、甘丹赤巴);杜曾劄巴堅贊;克珠傑(原名格雷貝桑,師徒三尊之一,甘丹寺第三任甘丹赤巴,後被追認為一世班禪);絳央曲傑(原名紮西貝丹,創建哲蚌寺);絳欽曲傑(原名釋迦也失,創建色拉寺,曾經兩次赴漢地朝覲明朝皇帝,被封為「大慈法王」);多教江白嘉措;吉尊喜饒僧格;根敦珠巴(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創建紮西倫布寺,後被追認為一世達賴)。

1416年,弟子絳央曲傑在拉薩西部建立哲蚌寺。1418年,弟子絳欽曲傑在拉薩北部建色拉寺。這三寺的建立奠定了格魯派蓬勃發展的基礎。因宗喀巴和此派僧侶頭戴黃帽,所以這派藏教俗稱黃教。1447年弟子根敦珠巴在日喀則修建了紮西倫布寺。此後不久,饒桑布在康區建昌都寺,上喜饒桑在阿里地區建達摩寺。青海塔爾寺及甘肅拉林方寺也逐漸完成。

1419年(明成祖永樂17年),宗喀巴在拉薩甘丹寺圓寂,時年63歲。圓寂時,將自己的衣帽傳給賈曹傑,於是賈曹傑繼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傳佛教史上將宗喀巴大師、賈曹傑、克珠傑合稱為「師徒三尊」。克珠傑後繼承為甘丹寺住持之位,後被追認為一世班禪。

宗喀巴圓寂後,弟子們決議將其遺體「奉安肉身」,並在甘丹寺建銀質靈塔以為後世供奉。其後數次增建,改為金塔,是謂「甘丹大金塔」。這座黃教的神聖象徵經歷了540多年的歲月,在文化大革命「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下,靈塔被搗毀,宗喀巴肉身被焚化骨灰被拋棄到雅魯藏布江中。所幸當時在甘丹寺講經傳法的波米強巴羅珠活佛,在焚燒現場偷偷撿了三塊靈骨,暗埋入地下。「文革」結束後,他從地下挖出靈骨,在甘丹寺原址重建宗喀巴大師靈塔和靈塔殿。

 

黃教的發展

 

格魯派在藏傳佛教中發展迅速,百多年後已初具規模,在整個藏族地區建立了穩定的基礎, 建立了前藏的達賴與後藏的班禪兩大活佛系統。

格魯派(黃教)興起後,達賴三世(後追封)索南嘉措於1577年前往青海會晤蒙古默特部俺答汗,兩人互贈尊號。俺答汗贈索南嘉措一個尊號:「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稱號始於此,達賴為蒙語「大海」之意,喇嘛為藏語「上師」之意。後俺達汗去世,索南嘉措到內蒙為其誦經,並宣傳黃教,他在由內蒙古去北京途中圓寂。1589年,俺達汗之曾孫,蒙古人雲丹嘉措被認定為轉世的四世達賴。這也是歷史上唯一的非藏族達賴。

黃教的興起與蒙古的關係非常密切,明末達賴五世與班禪四世時期,西藏噶瑪政權對黃教採取排擠的政策。達賴與班禪遂邀請在青海的蒙古汗王固始汗入藏,推翻了噶瑪政權。固始汗取得西藏統治權,黃教從此興旺起來,達賴、班禪成為西藏兩大宗教領袖。清初,達賴五世與班禪四世進京,接受順治隆重禮儀冊封。後來固始汗家族逐漸衰亡,其政治統治地位由達賴與班禪取代,達賴與班禪遂成為西藏政教領袖;黃教也成為藏族社會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大宗派。其後蒙古也廣泛信仰黃教,形成章嘉、哲部尊丹兩個活佛系統。黃教對藏、蒙地區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藏教和大乘、小乘並駕齊驅,發展成佛教的三大支,而其中藏教以黃教為主導。

 

大經堂與密宗經院

 

過了廣場,就到了塔爾寺規模最大的殿堂—大經堂。大經堂是全寺僧眾聚集禮佛、誦經的場所,整個大殿方正勻稱,宏偉寬敞,可容納6000人同時頌經。大經堂內矗立的108根明柱通體用盤龍彩雲圖案的毛毯包裹,頂棚上五彩吊頂,方型方陣懸曳,綾筒飄逸,間垂的堆繡和藏式卷軸畫上的神佛形態各異。大經堂兩側藏經頗豐,是塔爾寺歷年積累所得。

塔爾寺是青海佛學最高學府。除大經堂外,塔爾寺還設有密宗經院收藏密宗教義;醫明經院收藏藥石、針灸、禁咒等沿序之學;時輪經院收藏天文、曆算、占卜、工藝、律儀等書;印經院印刷各種經籍。藏經博大精深,哲理浩瀚。據導遊介紹,有一次一位享譽世界的德國火箭專家拜訪藏佛,閱讀了一些藏經後,發現他一輩子研究出來的火箭原理早就在藏經中論述說明白。此專家羞愧無比,回國後就自殺了。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和笑話,不必當真。

 

大金瓦殿

 

穿過大經堂,就來到整個塔爾寺的中心—大金瓦殿。大金瓦殿面積近450平方米,是塔爾寺的主殿,為漢式宮殿三簷歇山式建築,雄偉壯觀。殿中心建有一塔,名曰「大靈塔」,據說是宗喀巴誕生之地。相傳宗喀巴出生時,其母將胞衣埋在大金瓦寺正中即現在的大靈塔地下,後來宗喀巴遠去拉薩,其母思子,遂在此建立一座小塔,後人在小塔的基礎上建起了高11米的大靈塔,並將以後形成的寺院命名為塔爾寺。靈塔周圍有枝葉繁盛的菩提樹圍繞,雨中更顯清幽宜人。

進了殿中,只見香火鼎盛。神龕上供奉著宗喀巴像,佛像周圍綴滿了寶石珍珠、瑪瑙翡翠,整個殿內顯得金碧輝煌。殿內的地板上有幾條3 至4釐米長的溝槽,原來是信徒們磕頭太虔誠所致。據說這個大殿的地板三、五年就得更換一次。

出了大金瓦殿,又過文殊菩薩殿和小金瓦殿等幾個廟宇,各殿由雕花窗隔開,窗櫺著彩染色,雕刻設計做工奇巧細膩,孔楞相間而不貫通。

 

藏教藝術三絕

 

在塔爾寺可見到許多精美的工藝。其中聞名於世的藏教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更是讓人歎而觀之。這「三絕」遍布於塔爾寺各殿之中,多為闡述宗教故事和歷史傳說。

酥油花是用犛牛油來塑造各種佛像、人物、花卉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作品個個栩栩如生,工藝細膩精巧,造詣非凡。在酥油花館陳列的有一幅「文成公主赴藏圖」,一組油塑以唐朝長安城太和殿和拉薩大昭寺為背景,佈局了「五難婚使」、「許婚贈禮」、「辭別長安」、「柏海遠迎」和「拉薩完婚」五個場面,展現了文成公主進藏完婚的宏大歷史故事。壁畫有的直接繪於牆上,有的繪於棟樑上。壁畫染料採用礦物染料,色澤鮮豔,經久不褪。堆繡則是用各色綢緞剪成各種形狀,塞以羊毛、棉花之類的充實物,在布幔上繡成具有明顯立體感的佛像、佛教故事、山水、花卉等,為塔爾寺的獨有的藝術形式。

參觀完塔爾寺已過中午,搭車返回西寧,飛往北京。整體來看,塔爾寺的規模雖不如拉薩的布達拉宮和哲蚌寺宏大,但它布局和諧,保存完整,工藝精美。觀塔爾寺,而知宗喀巴其人,黃教之興亦有自也。

 

(作者係石油開發管理學者、文史及旅遊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