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中國「風投之父」成思危的最後一篇文章|彭大偉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成思危走了。

這位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中國風險投資之父」。2015年7月12日上午,他與世長辭的消息傳來。

就在今年年初,病重住院的成思危仍思考著中國的未來。

生命最後時日裡的思索,成了他留給世人的最後一篇公開文稿。記者翻開今年5月出版的《金融國策論》,成思危近兩千字的序言映入眼簾。

「戰略目標的確定是所有研究問題中首要決定的問題,如果目標一錯,滿盤皆輸。」在病榻上的最後時光,成思危所思所想的還是他研究了一生的中國金融改革。

成思危1935年6月出生在湖南湘鄉的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是中國近代新聞史著名人物成舍我。

成年後,成思危卻選擇了與「文人」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

上世紀80年代以降,成思危將風險投資的概念引入中國。1998年,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關於儘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即此後引發高科技產業新高潮的「一號提案」。此後,國內風險投資風起雲湧,勢不可擋。

中小板、創業板、PE、VC……今天的中國投資者暢遊其間、獲利無數的風投市場能夠從紙上藍圖成為現實,成思危的奔走呼籲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思危當之無愧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從事風險投資業者、創業板公司老闆應該感謝他、銘記他。」美林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芮東說。

《金融國策論》作者12日接受記者專訪時,回憶了成思危今年春節後在醫院為該書作序時的情景。

原來,成思危今年春節後拿到書稿,因感到金融作為國家戰略至關重要,應允作序。但考慮到他已抱恙體弱,該書作者代他擬好了序言稿,送給他過目。

成思危卻說,「我從不讓人代筆」,堅持自己讀過、自己寫。最後是由他口述,託人記錄完成。

生前,成思危將複雜的科學、虛擬經濟、風險投資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相結合,獨著、合著20餘部學術專著,在重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著作等身、已執筆困難的他,用口述的方式,留下了生命中最後的思想火花。

在這篇遺作中,針對當前甚囂塵上的國際做空中國等「陰謀論」,成思危表示反對:「實際上,如果把抗擊『陰謀論』作為保障金融安全的戰略目標,那就大錯特錯了」,「正確的戰略目標應當是鼓勵提高我們自身的金融實力,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金融系統的改革,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力,並且在國際競爭中提高我們的話語權和我們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這才是正確的戰略目標。」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遺作中,成思危亦對自己一生經歷的金融改革做了一番「功過評說」:「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的歷程,可以看到從外資併購我國企業,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外國戰略合作夥伴,股權分置改革,中小企業板、創業板的設立,股指期貨的開放,到融資融券;每一步都會有反對的聲浪、質疑的聲音,甚至還有『賣國』的責難,這樣就使得我們的金融改革不能順利地向前推進。在一些人的阻撓之下,有關部門儘管已經提出了改革的措施,但也只能是放一放、等一等、看一看,而不能及時地抓住時機向前推進。」

「這一點教訓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成思危最後寫道,「只要我們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穩步推進我國的金融改革,就一定能使我國的金融在國際上有越來越多的發言權,以及越來越強的地位。」

今年6月11日,八十壽辰的成思危寫下《八十回眸》一詩:

 

暢遊人間八十年,

狂風暴雨若等閒。

雛鷹展翅心高遠,

老牛奮蹄志彌堅。

未因權位拋理想,

敢憑剛直獻真言。

功成名就應無憾,

含笑揚眉對蒼天。

 

「我們痛失恩師,國家痛失棟樑。」成思危的學生、經濟學家馬光遠形容成思危「身居高位仍然堅持說真話」,「他對中國一直充滿信心。願先生千古。」

 

(作者係中新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