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台灣知府蔣元樞留在台人心中|趙麗娜 在 Facebook 上分享!

 

4月,台北進入夏令,在城區與外雙溪之間,氣溫做著細微的變化,那種春夏之間,一夕轉換的變化,在空氣中難以辨析,如同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見到蔣元樞《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原件時的感受。此行,我為蔣元樞而來。

 

2011年,「海峽兩岸鐵琴銅劍樓藏書論壇」在江蘇常熟舉辦,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獻學者來到我的家鄉,下榻虞山飯店,飯後學者們繞旅邸外牆散步,不經意走入一牆之隔的燕園。園林裡花好日好,樓台水榭錯落有致。故宮同仁當時並不知道,這座被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學家陳從周多次提及的江南名園,正是台灣知府蔣元樞興建的居所。

蔣任台灣知府貢獻良多

2012年,我與常熟地方耆老共事,梳理《常熟人物選》,461位自古至今對歷史文化名城有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蔣元樞位列其中,有關他的介紹儘管寥寥數言,卻依舊為世人開啟了一道兩岸同源的歷史之門:清代良吏,字仲升,別字香岩,常熟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四十年春(1775)任台灣知府,次年兼任學政。在台期間,興利除弊,全力籌畫便民便商政事,重建木城,近海添設堞樓、炮台。親歷屬縣,查度隘口,壘石為堡。兼任學政時,創立澎字型大小,歲科取進童生,並修文廟學宮,實屬創舉。卒於閩,歸葬虞山

蔣元樞在任時兩次返回家鄉常熟,聘請名匠闢建燕園,為江南著名園林之一。

目前,還沒有人整理蔣元樞更詳細的年譜,但他在台供職期間編繪的、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記錄了他在台灣的一系列建設活動。他用自己的薪俸,興建城牆、牌坊、燈塔等台灣的公共設施,史冊記功達21次。正是因為蔣元樞的存在,豐富並發展了台灣那個時代,並一直影響到當下的台灣文化傳承和價值認同。這是兩岸學者競相研究的課題,也是華人共同的記憶和情懷。

然而,這樣一個在台灣像神一樣存在的人,很多常熟人並不熟知他,大概是因為常熟城裡名人輩出:兩朝帝師翁同龢,一朝文宗錢謙益;虞山孕育琴印詩畫四派,也各領風騷、相得益彰;而淡墨一般的蔣元樞,只是輕輕掠過,隨後消失在虞山林壑與尚湖溪流的褶皺中。

儘管故鄉人至今依舊很少記起蔣元樞,但這並不妨礙他櫓槳輕劃,攪起歷史的漣漪,因為他的存在豐富了台灣的歷史。在台灣的各種文化層裡,他永遠被深深地刻印在一個精神字典裡。

台南隨處可見蔣元樞古跡

在台南,與蔣元樞有關的古跡無處不在。我搭乘早班自強號列車,清晨抵達台南,台灣民間學者張劍輝先生來車站接我,我們決定在與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謝國興會面前,先到蔣元樞故居看看。

故居與鄭成功祠堂毗鄰,南台灣的陽光在清晨便似黃銅一般熱烈,它們肆意灑落在蔣元樞故居門前清亮的石階上,故居與鄭成功祠毗鄰,剛做完運動步行回家的台灣人,從蔣元樞門前經過,我驚訝地看到,他們稍作站定,朝著門戶內幽靜的內庭合掌致意;那位買菜的婦人,手提菜袋經過庭前,居然畢恭畢敬地朝庭內鞠躬,她甚至看都沒看我們一眼,動作是每日早課的樣子,日常不過。蔣元樞在台南竟有如此忠實的擁躉者?

史書上記載蔣元樞的生祠,是台灣百姓為紀念他為台灣所做奉獻而建,飛簷斗拱,故居現在已是廟宇的行設,「蔣公生祠」青灰石匾,已留存200餘年。它被嵌在入門左側牆壁,字跡工整,入石三分,嶺南風格濃郁的彩色瓷磚將它包圍著,歲月不居,青秋代序。自他1775年渡海來台直到離台,蔣元樞一度居住於此,至今已有230餘年。

在故鄉,蔣元樞有個顯赫的家族,祖父蔣廷錫,《康熙字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總裁,父親也曾權傾朝野。乾隆年間的台灣,遠在邊陲,不及魚米之鄉的安穩、富庶,操著一口常熟口音的蔣元樞在台灣落戶了。有清一代,台南是台灣的行政文化中心,城廓臨海而起,城中的五條港像極了常熟城內的七弦河,前店後河,臨水而居,就連老字型大小阿美飯店裡的菜肴,也帶著江南人的微甜風味,不知道蔣元樞當年是否也因此而思鄉過?我們不得而知。

蔣元樞在台南的官聲民意,想必他過得自有洞天。他在那裡興建了八寺七廟,築路、修堤、開學、軍防、禮樂,我沿著他的足跡一一拜偈。在大天后宮,這座全台聞名的祭祀廟宇,管理委員會的族人知道我來自蔣元樞的故鄉,熱情地引領。他指引我觀看蔣元樞當年的撰文,逐行念出石碑上的碑文,翻開廟志上有關蔣元樞的段落。他說:「這個人很有才華,他根本就是一個建築師,在台南,到處都有跟他有關的建築。」

蔣被台南百姓奉為神明

我是一個人抵達台南火車站的,離開大天后宮時,身前身後多了五位台南人,他們帶我穿街走巷,指給我看懸掛在武廟大殿的匾額:虞山蔣元樞,他的落款在黝黑的棟樑中間閃爍,他們為我爬上供桌,在神明列座的神龕上,搬出寫有蔣元樞名字的功德牌位,除了感謝,我只能告訴台南的鄉親:虞山就是常熟,歡迎你們到蔣元樞的故鄉來找我。

張劍輝和謝國興引領我,在台南做了一次美好的田野調查。在大禹廟裡,我甚至見到蔣元樞的塑像,在古城中央的風神廟,我又一次見識了蔣元樞的影響力,他被想像出來塑造的相貌被輾轉放置在一個官袍在身、面目忠良,兩腿微張擺出威儀的蔣元樞身上,他在台南時塑造過的名為微語、傾聽、閉目的觀音,則已累世供奉在台南各處善男信女雲集的廟宇。在台南,我隨時可以看到蔣元樞蒼勁的筆跡,他當年寫下的碑文,幾近漫漶,他用薪俸捐資鑄造的銅鼎、牌樓以及廟宇,散落在這座古城。他在台灣道啟一方,自己也因為21次史冊記載的功勳,終被台南百姓奉為神明。

蔣是兩岸交流的最好推手

韓愈貶官潮州,曾在潮州城裡為官8月,功績顯著,得到百姓愛戴,他走後,潮州百姓為他立下生祠,永世紀念。在我看來,蔣元樞便是台南的韓愈,在台短短4年,修繕並興建了《台郡各建築圖說》中瑰麗的古代建築,他還將中原的文廟祭祀重新開啟,引領出一方學子的風範,他推動的各項公共建設,涵蓋了全台灣的公共空間、官舍衙門、橋樑、堤防、兵丁義塚,以及廟宇養濟院等,這本內容包羅萬象的圖說,如今被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內,它是常熟人蔣元樞在台灣任官時所做的一切。

《台郡各建築圖說》紙本彩繪的書籍,每幅均長33釐米,寬至41釐米,圖文並茂,繪圖與圖說,計有4080件之多,詳細記錄了蔣元樞在台灣的一系列建設活動。無論是山林、河海,或是城市、鄉村,都有了發展和延續,可以說,這是一部集台灣地方公共建設事項之大成的百科圖書。

蔣元樞在世僅42年,天縱其才,不假其年。但是,他在任上對台灣的貢獻,卻永遠地留在歷史的記憶裡,留在台南接官亭的綠蔭裡,留在碑刻博物館殘缺的墓誌銘上,留在台灣百姓日常的感恩中,留在兩岸同胞共同流淌的血液裡。

在人生的美好年華,蔣元樞與台灣不期而遇。他是台灣知府,又是詩書滿腹的建築美學大師、文化傳播者。多重角色的跨界融合,更是使命與擔當。蔣元樞是開創台南府城城市美學的先河,是兩岸交流的最好推手。蔣元樞留下的,是海峽兩岸由來已久的文化認同和傳承,是對理想永不放棄,對信念始終堅守的文化傳播者。

 

(作者係常熟兩岸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