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英國加入亞投行引發連鎖效應|趙國材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當代國際關係發展軌跡顯示,地緣經濟對地緣政治起的作用,不亞於軍事力量對地緣政治的作用。中國大陸和平崛起在商業和地緣經濟上,已構成美國霸權最嚴峻的挑戰。 

3月12日中國大陸財政部公布,英國向中方提交了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的確認函,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簡稱亞投行,中方正根據程序徵求意向創始成員國的意見。英國財相奧斯本(George Osborne)同一天也發表聲明確認已正式申請加入,又指在創始階段就參與,英國與亞洲將創造獨一無二的機遇一起投資及增長。

 

亞投行設立經過

 

亞投行是一個願向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援,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總部設在北京。英國加入亞投行之後,法國、德國、義大利、澳洲都已跟進。美國則憂慮亞投行可能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2013年10月,習近平和李克強先後出訪東南亞國家時,提出籌建亞投行的構想。設立亞投行的宗旨,在於填充數百億美元的重大項目資金缺口,比如大壩、港口、道路和其他亞洲資本工程,以刺激運輸、能源、電信等領域的投資開發項目。

2014年10月24日,孟加拉、汶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哈薩克、科威特、寮國、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卡達、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烏茲別克和越南等21國正式簽署《設立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諒解備忘錄》,亞投行正式在北京成立,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實繳資本比例20%,由成員國分期繳納,未來可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增資擴股。具體資本金規模和各方出資比例,由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磋商後最終確定。11月25日,印尼簽署備忘錄,成為亞投行第22個意向創始會員國。之後,馬爾地夫、紐西蘭、沙烏地阿拉伯、塔吉克也相繼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在今年3月以前,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包括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共27個。預計各國在2015年內將完成章程談判和簽署工作,2015年底前投入運作。

 

中國為何另起爐灶?

 

中國大陸於1980年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復興與發展銀行(IRDB)的合法席位。但是,自1970、1980年代以來,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的權力逐步被削弱,發達國家利用對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開發協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增資談判的契機,憑藉其財力,設定世界銀行的發展政策和援助條件。

雖然這些由援助國通過閉門會議所商定的發展政策,需經由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的批准,但因發達國家享有超過半數的投票權,發展中國家很難發揮影響力。發達國家政府常常要求受援國達成如期的發展效果,但發展中國家政府認為,他們直接承受後果,卻沒有機會在政策制定之初表示意見。例如,從1980年代末開始,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設定高標準,受援國若不履行這些高標準,世界銀行就會減少、甚至停止其援助。

1989年由發展中國家成立的「24國集團」就發表聲明表示,援助國以環保為藉口,強制推行高標準,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按照世界銀行章程的規定,援助國的增資談判代表不享有制定世界銀行政策的地位,不應該在挹注世界銀行的同時,要求設立援助的附加條件。而且,由於世界銀行管理層大約每三年就要請求援助國再次注資給IDA,這些附加條件進一步從IDA擴展到世界銀行,導致中等收入國家雖沒有接受發達國家的援助,卻要接受由他們主導制定的發展政策及附加條件。

中國大陸認為過於苛刻的環保標準將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過於強調清廉等制度環境的重要性,而不以具體的發展專案來推進制度的逐步改善,也不切實際。於是,中國政府決定主動謀劃,於2007年,首次捐資IDA,以期在增資談判桌上謀得一席之地,從而影響世界銀行的發展理念與政策。不過,中國不久即發現,想要改變世界銀行並非易事。世界銀行的管理層大多是受英美高等教育的人,深受美國價值觀和主流經濟學的影響,很難接受中國不同於新自由主義發展政策的主張。同時,世界銀行備受英美外圍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很難放鬆環保等方面的高標準。更值得一提的是,歐巴馬總統已同意在IFA裡給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更多的投票權,但因美國國會阻撓,該改革方案遲遲沒有落實。

中國政府預測,要改革現有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組織十分困難,從而決定另設機構,從外部施壓,促使世界銀行的發展政策有所改變。亞投行的成立,不僅可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基礎設施融資的資金缺口,更希望能撼動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政策制定過程,為改善發展政策和實踐,提供反思和討論的契機。另外,建立一個總部設在亞洲的跨國金融機構,可以加速人民幣的崛起,突破美元的限制,這當然也不是美國樂意看到的。

 

美國盟國紛紛加入亞投行

 

不久前,美國還與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討論如何應對新成立的亞投行。美國擔心更多國家加入亞投行,會挑戰其在國際銀行組織裡的領導地位,因此,一度遊說澳洲及南韓等盟友不要加入亞投行。日本、南韓和澳洲,以美國馬首是瞻,表面服從美國,都已明示拒絕成為該行創始成員國。

但在英國加入亞投行之後,德國、法國、義大利、盧森堡、瑞士立即申請加入,澳洲內閣於3月23日批准了加入亞投行的備忘錄,奧地利24日證實申請加入,26日土耳其財政部也宣布加入。

南韓在建設、技術、資金和經驗等基礎領域具有優勢,為了讓國內建設企業進軍亞洲地區,進一步建立國際聲望,加入亞投行的好處顯而易見。美國為阻撓南韓加入,透過美國駐南韓大使館於2014年6月30日表示「韓國加入AIIB,會導致韓美長久積累下來的友邦互信受到影響」,迫使南韓不得不考慮華府的態度。但為確保南韓利益,南韓政府還是於3月26日發布公報稱,經有關部門協商後決定加入亞投行。截至3月27日,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到達37個。

日本因主導1966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日本和美國是兩大股東,歷任行長皆是日本人),故聲稱對亞投行在融資審查和組織營運不放心,很可能自絕於亞投行。

 

英美聯盟可能發生變化

 

英國是第一個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的西方國家,遭到美國強烈抨擊。一名美國高官批評英國事前「幾乎沒有與美國磋商」就做此決定,也表示「我們對於那種不斷遷就中國的傾向十分警覺,這不是與崛起的中國打交道的最佳方式」。英國對於美方的擔憂並不感到意外,顯然倫敦為了促進與中國大陸的商業關係,已不惜激怒美國。

美國不僅指責英國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並警惕英國的傾向中國,但又期待英國利用其發言權,促進亞投行採行高標準管理,顯然沒有把英國視為平等的夥伴。一些美國外圍的人權組織和評論員則指責,英國對中國過於妥協,採取懷柔的態度,尤其在香港占中事件上顯得沉默。

英美兩國一直維持著特殊關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當歐洲是大國權力政治的核心時,英美特殊關係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在華沙公約(Warsaw Pact)瓦解後,支持華府領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繼續東擴,收編前華沙公約的成員,並在網路安全、國際金融、經貿發展等議題上,促成美國發揮大國作用,實現全球經濟治理的聯盟,也因此成為世界的霸權。

而今,世界政治權力重心正在向亞洲轉移。在亞洲經濟與安全架構同步發展之際,美國要重返亞太的戰略,必須透過商業和軍事兩種手段,積極糾合盟國日本、澳洲、南韓及菲律賓等,並加深同越南、印度、緬甸、斯里蘭卡等國的關係,共同牽制、阻擋北京的經濟發展方策。

國加入亞投行是最近一段時間英美關係發生變化的最新一樁。美國官員對於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的立場也感到擔憂,歐巴馬政府甚至明確表示,在烏克蘭危機和歐元區問題上,德國才是華盛頓的主要對話夥伴。

這次華府非常罕見地強烈表達對倫敦的不滿,顯露出色厲內荏,目的在虛聲恫嚇,指桑罵槐,警告南韓。但在英、德、法、義、澳洲都相繼決定加入亞投行之後,美國干預南韓的威力頓時減弱,無可奈何花落去,只好呼籲各國三思。

美國仍然十分關注亞投行,也擬通過英國在該銀行創立的過程中施加影響。預料今後美國若要維持真正的英美特殊關係,就必須平等對待英國,並做出必要的犧牲和努力,否則,一夕三遷,枝葉凋零,英國也不會再甘於當美國的小夥伴了。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