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導彈(ICBM)的分導彈頭,是整個發射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角色。若出現分導彈頭無法釋放、重返大氣層(圈)失敗、在目標區上空被攔截摧毀、微型化核彈頭無法引爆等問題,都將是白忙一場。因此,分導彈頭的研發一直是核武強國的重心。其中,微型化核彈頭的體積愈小、爆炸威力(TNT)愈強,則愈能提升分導彈頭的效能。
北韓勞動黨夜間閱兵
2020年10月10日,北韓勞動黨創立75週年夜間閱兵,展示新型洲際導彈發射車。該型11軸22輪發射車,是目前全球最大型的發射車。據媒體報導,新型洲際導彈的長度較火星15型增加1~2m,燃料艙容量增加,估計最大射程為13,000km。若從北韓發射,可攻擊美國全境的目標。
同時,北韓也展示最新的北極星4型潛射型彈道飛彈,改為半圓形貨艙罩,和先前的北極星1/2型彈尖不同。北極星3/4型半圓形整流罩的容量增大,估計可裝填更多顆分導彈頭,將由新型彈道飛彈潛艇攜帶發射。據南韓軍方估計,該型潛艇至少能裝填3具彈道飛彈發射筒和多枚輕/重型魚雷,戰力驚人。
此外,北韓還展出新型單兵裝備、防空飛彈系統、新型主戰車(MBT)、自走榴砲車、中/長程火箭砲車等武器。據信,中、俄兩國除了檯面下金援北韓之外,也擴大軍事技術交流合作。因此,北韓的軍事設備更新速度之快,讓許多專家跌破眼鏡。(請參附表)
洲際導彈的貨艙段
洲際導彈(ICBM)因長距離跨洲需求(射程5,000~15,000km),上升階段必須突破大氣層(圈),在太空中的地球軌道上飛行以減少空氣阻力。下降階段由貨艙段釋放出多顆分導彈頭(內含核彈頭),重新進入大氣層(圈)前/後實施變軌/誘餌等手段,以突破敵人防衛圈的攔截網。
先前,曾介紹中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一般而言,洲際導彈就是縮小版的運載火箭。兩者不同之處,運載火箭的推力較大,貨艙段攜帶衛星、補給物資、研究裝備、人員艙等貨物;而洲際導彈的推力較小,貨艙段裝填分導彈頭、誘餌等。
貨艙段容量大小,取決於整流罩外型。因此,北韓的火星15型和新型洲際導彈、北極星3/4型改用圓盾型或半圓形整流罩,貨艙段可裝填更多顆分導彈頭,威力倍增。
分導彈頭技術
重新進入大氣層(圈)的難度極高,必須在極小角度範圍內才能順利切入。切入角度太大或太小,分導彈頭就會燒毀或彈開。分導彈頭尖端為耐熱塗層,側面噴射小孔可調整飛行姿態。若將分導彈頭分解,則可區分為彈頭尖端、導引段、彈頭(戰鬥部)等三部分。而誘餌則是未裝填核彈頭的空包彈(俗稱啞彈)、或經設計用來吸引防空攔截系統的特殊裝置等。
洲際導彈的發射過程,要等分導彈頭重新進入大氣層(圈)、突破敵方攔截網並在目標區引爆後,才算完全成功。先前,北韓試射火星14型洲際導彈,根據日本境內的攝影機畫面顯示,分導彈頭在落海前便已完全燒毀。這表示切入角度太大,該次試射應宣告失敗。
微型化核彈頭
若和二戰時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的小男孩、胖子等原子彈(20,000噸TNT)相較,當今的微型化核彈頭體積縮小數倍,爆炸威力則增加數十倍到數百倍,非常可怕。微型化核彈頭裝填於分導彈頭的彈頭(戰鬥部),內含濃度95%以上軍事級濃縮鈾(鈽)和起(啟)爆裝置,而起(啟)爆裝置最為關鍵。
愈先進的起(啟)爆裝置,體積愈小但爆炸威力(TNT)愈強。隨著起(啟)爆裝置縮小,核彈頭體積可更進一步縮小,進而讓分導彈頭也縮小,貨艙段便可裝填更多顆分導彈頭。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曾視察微型化核彈頭,不過,從照片來看,該核彈頭的體積偏大,還有縮小的空間;也可能是放大比例的模型,並非實彈。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