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彭佳嶼可作為東海和平的橋樑|張健豐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6年4月9日,正值1971年美國保釣410大遊行45週年前夕,馬英九總統一行人在彭佳嶼氣象站,為「和平東海、國疆永固」紀念碑揭牌,向國際社會宣告堅持領土主權與追求和平的決心。此日也適逢台日漁業協議簽署3周年前夕,顯然也有特別的意義。

 

近代彭佳嶼所扮演的地位

 

彭佳嶼和鄰近的花瓶嶼、棉花嶼有台灣「北方三島」或「第一群島」之稱。此三島嶼為台灣極東北的三個各自獨立的火山島嶼,其中的彭佳嶼是劃定我國領海基線,與鄰近的釣魚台互為犄角,扼控東海的大陸棚,且附近海域更為全球四大漁場之一,經濟與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目前,國際海圖採中文音譯,以彭佳嶼(Peng Chia Yu)來標示。

早期,筆者對該島的認識只限於電視上的漁業氣象,例如:「彭佳嶼基隆海面小浪轉中浪」等資訊。近日,筆者對該島產生濃厚的興趣,便在住所附近的台灣圖書館,找尋相關資料。按,「第一群島」為整個東北亞航線必經之航道,尤其是花瓶嶼及彭佳嶼,早年為航海家最重要的航標。明嘉靖13年(1534),明政府派給事中陳侃前往琉球,冊封琉球國王。陳侃在其所著《使琉球錄》中記載道:「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過平嘉山(今彭佳山),過釣魚嶼(今釣魚島),過黃毛嶼(今黃尾嶼),過赤嶼(今赤尾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路程…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這一記載,清楚地指出了釣魚台列島及彭佳嶼等北方三島在中國版圖之內。

清康熙53年(1714)中國政府以西方傳教士從事台灣西部平原的陸地測量,清楚標示出「第一群島」的位置。1866年6月,英艦「薩木特」號,在中國海回航途中,投錨於棉花嶼附近,艦長普魯柯少校,將三島之位置形勢精密地實察,並將彭佳嶼賦予英文名稱Agin Court。隔年,英國海軍海圖第2412號記載此群島的位置及名稱,便將此次實察之結果採用。1888年7月,日本海軍水路刊行海圖第210號「至鹿兒島(位於日本九州島的最南端)海灣至台灣之部」,也採用此測量結果。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啟蒙大師」福澤諭吉(現在日本一萬日圓現鈔上的人像)認為:「中國政府的年報,顯然將沖繩縣(日本於1879年將琉球王國併吞改稱)劃入版圖,眼中全無日本主權,其胡為實非語言所能表達。中國所以迄今尚未滋事,實因為國內有迫切困難,政府無暇顧及而已。有餘力,中國政府的野心在於將台灣作為軍事基地,以咫尺之遙的台灣建設,來侵犯日本邊境,這是多年來昭然若揭的事實,因此台灣是日本榻旁的鼾聲。為了維持永久和平,把它收歸我有,乃日本當務之急,令其割讓該地,豈有敢置一句非議者?我不是說為了日本的方便要掠取台灣,而祇是為了我國邊境沖繩的安全,要根除支那人的野心而已。這也是戒備邊境的正當防衛手段之一,希望世人不要忽視這種軍國的大道理。」可見,當時琉球問題已成為中日之間產生爭端的火種。隔年,台灣本島之附屬島嶼計有彭佳嶼等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一併交割給日本。

 

日本人描述的彭佳嶼

 

1906年,據日人至該島的遊記提到:「18日午夜12時拔錨啟輪由基隆港出發,凌晨4時30分,東方稍白。模糊之間,遙見前面有形如長鯨橫於其際者,乃彭佳嶼。島之沿岸幾乎無投錨之地,僅西南岸一部,丘原略斜,有少許之低地,然皆岩礁,危險諸多,不便登陸。西面有丘原可種野菜,坦宅地可養雞飼鴨。並可積石為壁,編茅為屋。而且漂流木甚多,可取之以為棟樑。現有居民16人,13人皆為琉球漁民。其捕魚皆操獨木船往來沿岸。島內處有清水湧出,飲料無虞缺乏。每月常一二次來基隆購取米鹽諸物,其他如副食物等,其原料也皆足以自給。西南諸丘原,舊屋石壁及土地公廟尚存,乃光緒10年(1884)中法開戰。法軍砲擊基隆港,基隆居民多避難於此,故有此遺跡也。其附近有鹽田、 貯水池等,可為紀念。即煙草及蔬菜諸類,其栽種之地,也歷歷可睹。彼等建設煙台之位置,原在稍斜西南角之丘原,今已廢。此島價值在沿岸多產魚族及信天翁。沿岸皆鰹魚及黑魚(烏賊),連絡為群,縱橫悠游,呈異色於碧海,極宇宙之大觀。」

另根據1908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該嶼每年自10月始,至翌年4月止。有數萬信天翁,依時飛集,築巢於軟草之處,故其附近土壤,為鳥糞所污。鳥糞得雨溶解,漸次滲入地中,致使外層土壤俱含有磷分。此含磷分土壤,全嶼計有七處。然而,創設燈台以後,信天翁所結巢地點,有的築成家屋,有的修為道路,已非廬山真面目。

1909年9月20日基隆廳下的彭佳嶼廢除假燈,啟用新設的燈台,每15秒閃白光一次,為台灣海拔第三高的燈塔。同時,碼頭工程也告竣。隔年6月,由台灣的淡水經彭佳嶼至琉球八重山間的海底電線也鋪設完成。1919年,日本當局發布台灣漁業規則及漁業取締規則:從彭佳嶼燈台到西北50海里(浬,海浬= 1.853公里)之點;到正北50海里之點;該燈台正東50海里之點到鼻頭角燈台,為允許台灣籍漁民可捕魚的範圍。1923年11月,社寮島(今和平島)日籍漁民山本秋太郎在彭佳嶼、釣魚台發現珊瑚漁場,開始台灣珊瑚漁業。此時日本的測繪地圖上,將彭佳嶼列為台北州基隆郡基隆市。雖然寫的是漢字,但依照歐美人的唸法成為アジンコート[A-jin-kou-to] (Agin Court)的通稱。

 

台日簽訂漁業協議

 

台灣光復後,島上建設除了原來的燈塔、氣象觀測站,並有直升機場,南方海岸有人工碼頭可上岸。彭佳嶼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鯨類聚居處;也是重要的漁場。據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分類學家楊鴻嘉研究,彭佳嶼與釣魚台為基隆鏢旗魚漁場,故常見海豚副漁獲物,多年來已式微而不見海豚。而信天翁的足跡,也只在60年前,看到漁民上彭佳嶼撿鳥蛋至基隆港販賣,此後便沒有再聽聞。另外,從彭佳嶼到釣魚台的海域,因漁業資源豐富,不斷吸引我國的漁船至釣魚台海域作業,但也在此多次和日本引起爭端。

2008年6月10日,台灣海釣船「聯合號」,在釣魚台附近海面上作業,遭到日本巡防艦KOSHIKI號撞沉。於是,馬英九指示,台日展開數次的漁業會談,終於在2013年4月10日針對雙方重疊專屬經濟海域的漁業作業安排達成協議,並未涉及雙方對主權的主張。如今,馬英九在彭佳嶼宣示此成果,確實讓其「東海和平倡議」的目標往前邁了一大步。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