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從海軍的建軍計畫看艦艇的設計趨勢|王尊平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日前海軍正式公布建軍計畫有下一代主戰艦、下一代飛彈巡防艦(FFG2)、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自製潛艦、快速布雷艇、新型海洋測量艦(AGS)等12項,耗資約2,000億台幣。

 

  過去,中華民國海軍依循美國海軍建制,艦艇名稱也沿用美制。但本次出現的「下一代主戰艦」名稱,卻令人質疑。

 

下一代主戰艦

 

依照美制,主戰艦(Main Battle Ship)的排水量應超過巡洋艦,也就是排水量30,000噸以上才可稱為主戰艦或戰列艦,如愛荷華級(IOWA Class)等。因此,取名為「先進戰鬥艦(ACS)」應該更佳。許多媒體稱「台版神盾艦」其實並不妥。除了配備相陣雷達,還要有相關作戰軟體配合,以達到神盾系統的接戰效能,才真正符合神盾艦的標準。據信,下一代主戰艦將取代現役的4艘美國紀德級驅逐艦(Kidd Class Destroyer),成為未來最大型的專業防空艦。至於二級艦的取代者則有下一代飛彈巡防艦。

依照海軍公布的3D圖來觀察,此型艦採用單體匿蹤的外觀設計,排水量約6,000~8,000噸(驅逐艦等級)。電戰方面,艦橋的桅杆模組裝配4面SPY-1相陣雷達,並採用先進戰鬥系統(ACS)和中科院的戰系設備。武裝方面,有1門艦砲(型號未定)、3套垂射系統(每套16管,前1上2共48管,型號未定)、4套半埋式反艦飛彈發射器(共16枚,型號未定)、隱藏式魚雷發射器、1套近迫武器系統(CIWS)和艦橋2挺機槍等。其他方面,機庫和後甲板屬於標準配備,後船艙內也有戰術橡皮艇/救生艇空間。動力方面,則可能採用柴油主機或柴電混合動力機組(IPS/IEP)。性能方面,分別在7級和11級風浪下可執行作戰和穩定航行。單價方面,將較現役的美國勃克級驅逐艦(Burke Class Destroyer)降低50%~70%,以符合海軍的預算需求。

不過,近迫武器系統除了現役的方陣系統,也可能換裝中科院自製的海劍羚飛彈防衛系統。有關海劍羚飛彈,目前已知由中科院以空射型天劍1型為基礎研發,提升紅外線(IR)尋標器對海平面搜索性能,改用折疊彈翼並增加旋轉尾翼,可裝箱發射(共16枚),有效射程約15km。

 

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

 

鴻運計畫為海軍繼磐石號油彈補給艦後,最大型水面艦的建造計畫。台灣海軍公布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LPE)3D圖,和海軍紀念館的模型不同。由3D圖可觀察本構型的艦橋形狀簡化,艦身中央的防空飛彈發射器排列方式更動。增加大量武裝後已成為獨立作戰艦,而非單純的運輸登陸艦。

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採用單體匿蹤的外觀設計,標準排水量為10,600噸。武裝方面,艦甲板配置1門艦砲和1套近迫武器系統,艦身中央配置2套半埋式防空飛彈發射器(共8枚,海劍2型或ESSM),舷側有干擾火箭(干擾絲)發射器,機庫上方配置1套近迫武器系統,機庫後方則有吊臂/加油管等設備。機庫空間預估可停放4架S-70C直升機,後甲板將可供S-70C/UH-60M/AH-1W/AH-64E/CH-47等直升機起降。後甲板下方則為登陸車輛承載空間,艦應設有起降閘門,對登陸作戰有極大助益。

有輿論質疑海軍為何不考慮全通式甲板的直升機航艦(LHD)?這應該是海軍的戰術考量所致。未來,此型艦的主要任務為離島運補、登陸作戰、海域巡弋等,將取代現役的戰車登陸艦。有關海劍2型防空飛彈,目前已知由中科院以空射型天劍2型為基礎研發,增設尾部加力段和向量推力控制(TVC)鰭片,可垂直發射或裝箱發射,有效射程約40km。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

 

由3D圖可觀察高效能艦艇(沱江軍艦)後續量產,艦橋增設桅杆模組,並增加艦身長度和排水量(約700噸)。海軍藉由沱江軍艦,測試各種武裝組合。未來,上層結構將配置2套反艦飛彈發射器(共8枚)和2套海劍2型防空飛彈發射器(共8枚),近迫武器系統也將由方陣快砲改為海劍羚飛彈防衛系統(共16枚)。不過,據海軍表示,以上修改會降低航速(可能低於39節),是否合乎高效能設計,尚待評估。本文看法,後續量產必須降低上層結構高度,並減輕載重,以降低橫向力矩影響航行穩定。

 

自製潛艦

 

自製潛艦是海軍建軍計畫的重點項目。日前海軍公布合作意願廠商名單,計有外殼焊接、潛航控制、推進軸葉(螺旋槳)、內裝總成等項目。不過,自製潛艦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取得紅線區設備(射控系統、發射管、魚雷/反艦飛彈)。此外,動力系統也是重點,特別是柴電主機搭配絕氣推進系統(AIP)的技術。

有輿論指出,自製潛艦的成本過高、難度也高,外購潛艦是較合理的選項。也有輿論指出,海軍現役2艘劍龍級潛艦經過性能提升,可發射美製MK-48重型魚雷和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應可擔負未來戰場的重任。因此,自製潛艦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快速布雷艇

 

相較於前述船艦的多元化任務,快速布雷艇的任務性質較單純,僅需在海上布雷。因此,未來這類低成本、任務單純的小型快艇,也是海軍戰術作為的選項之一。

 

新型海洋測量艦、救難艦

 

雖然台灣最大2,700噸級海洋研究船海研5號,已於澎湖海域因風浪過大而進水沉沒。不過,新型海洋測量艦計畫仍持續進行。此型艦外型相當特殊,並具備直升機甲板和吊臂。艦可施放/回收水下遙控操作載具(ROV),吃水線下方增設橫向驅動螺旋槳以協助轉向。

以海軍公布的線圖來觀察,新型救難艦極為類似新加坡「速救號潛艦救難船(MV Swift Rescue)」。不同之處在於,新型救難艦仍採用推進軸葉(螺旋槳),而非環驅式推進器。新型救難艦的艦上方為直升機甲板,艦吊臂可進行救援任務,吃水線下方增設橫向驅動螺旋槳以協助轉向。

 

結語 

 

從海軍的建軍計畫可看出艦艇的設計趨勢,就是外型匿蹤化、任務多元化和價格合理化。1依照海軍的規劃,目前正著手進行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和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下一代主戰艦,則因預算問題而順延。近來,由於海軍金江艦誤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意外事件,讓人一窺其優異性能。因此,未來中科院研發的武器裝備,也將大幅擴展國際市場。2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站版主)

 

 

註1:日前俄羅斯造船廠的技術專家提出質疑,認為美軍耗費鉅資研發DDG-1000朱瓦特級驅逐艦,是性價比(C/P)極低的選項。尤其,在美軍自豪的船艦匿蹤方面,若朱瓦特級驅逐艦和勃克級驅逐艦協防作業,勢必降低其匿蹤效果。

註2:金江艦上的飛彈中士,擅自將訓練模式改為作戰模式,並任意設定座標區,在同僚接上火線後誤射雄三飛彈。上午8:15發射2分鐘後,8:17雄三飛彈隨即抵達座標區(澎湖外海),開啟雷達尋標後鎖定漁船,並從正面擊穿落海(彈頭未引爆)。此舉引發不同議論,有人認為雄三飛彈的準確度極高,有人則認為雄三飛彈並沒有辨識目標的功能,同時自毀裝置也未發生作用。此外,中科院在雄三飛彈發射程序上,也沒有提醒誤射的警告聲。因此,海軍方面將增設發射密碼,以杜絕這類誤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