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選,民進黨大贏,國民黨大輸,對此結果,民間早就沒有懸念。朱立倫大輸蔡英文308萬票,看來有點誇張,細想也不冤枉。國民黨不僅在總統選舉大輸,國會也只剩下35席,連三分之一的席次都不到,想要制衡民進黨談何容易。
追究敗選原因,馬英九治理無能是主因。其次,國民黨並未能從2014年11月九合一的敗選中吸取教訓。一年多來,內部紛爭不斷:政治菁英怯戰、「換柱」、不分區名單難看、軍宅案等,接三連四,讓藍軍支持者完全心死。加上選前一夜綠營操作周子瑜風波,使選情更雪上加霜。
百萬藍營選民拒投
投票率與勝選與否息息相關。投票率高有利藍營,反之則有利綠營。與2012年總統大選的投票率74.38%相較,這次投票率只有66.2%,相差8.18%,也就是說,有154萬以上的藍軍選擇不投票。加上朱、宋兩人民調合計都趕不上蔡英文,棄保無從操作,宋楚瑜因而漁翁得利得了157萬票。
蔡英文這次得票率衝到689萬,比2012年時多拿了80萬票,差不多就是今年首投族(74萬)的數目,選票成長其實並不多。只是藍營選民大量拒投,導致蔡英文的得票率衝到56%。如果投票率與2012年相同,蔡的得票率只在49%,藍綠板塊縱有消長,實力也在伯仲之間。
經此滑鐵盧,國民黨還能東山再起嗎?不妨稍做盤點。
首先,藍綠政治板塊經此一役看似完全翻轉,從原來的55%/45%,轉變為44%/56%,而此處藍營的44%還是合計了國親兩黨總統候選人的選票,藍營板塊明顯萎縮。還會盤跌嗎?需要檢討。
民進黨這次所得選票已經繃到極致,可以說所有綠營的票全都催出來了。隨著青年票的不斷成長,也許還有擴大的空間,但民進黨能否持盈保泰,更上層樓,要看未來四年的施政績效而定。台灣現在經濟凋敝,加上兩岸關係嚴峻,蔡英文面臨巨大挑戰,開高走低,不是沒有可能。需要記取阿扁與馬英九暴起暴落的教訓。
國親系出同門,但因為利益之爭,分分合合,關係越走越僵。親民黨被認為屬於藍營,實則已經轉綠,從宋楚瑜與陳水扁、柯文哲的勾搭,橘綠黨團聯手在立法院杯葛國民黨提出的政策,以及這次綠營禮讓橘營立委候選人,並為之輔選的事例就可驗證。只是部分藍營支持者或因對國民黨失望,或不明事理,意氣用事的為選票找出口,讓宋楚瑜撿到了。換言之,這次選舉雖然國民黨大崩盤,但藍軍並未潰散,基本盤還在,只要藍營支持者屬性不變,國民黨未來又能推出能力孚眾望,路線政策符民心的領導人,黨內團結,還是可以喚回這批選民的。
但國民黨想浴火重生,要看人才與政策兩個問題能否解決。
人才是中興之本
國民黨新領導人是振衰起弊的寄託,當務之急莫如選出新的黨主席,收拾殘局,盤整前行。國民黨新領導人何在?目前檯面上的人物,馬英九被指為敗選的罪魁禍首,即將走入歷史,朱立倫、郝龍斌、王金平都是敗軍之將,免不了要沉潛一陣子。剩下來的只有洪秀柱、吳敦義、胡志強等人較為各方看好,但這幾人也各有各的罩門。
洪秀柱的路線政策清晰,頗得深藍群眾支持,但國民黨內本土派勢力盤據甚久,沒有高超的政治手腕,不僅難以駕馭,而且可能導致國民黨裂解。再說,洪的歷練有限,長期待在立院教育委員會,對全盤政務的了解可能不足。眼下洪剛表態參選,國民黨內防洪之說即已甚囂塵上,出線有一定的困難。
吳敦義政治資歷完備,口才便給,手腕圓潤,勸進之聲不斷,但他較放不下身段,曾說只要有競爭者就不會參選。他是學歷史的,也做過記者,對世事時局洞察較深,比較有能力操盤,不過路線立場並不明朗。受國民黨老派政治的影響,在和為貴的前提下,雖然暫時或可將國民黨各派系攏合在一起,但派系仍在,路線難轉,未必對國民黨再起有利。
國民黨內如果能有一個兼有洪、吳二人之長的人,或許能帶領政黨走出困境,走入新局。但這樣的強棒何在?令人焦慮。現在浮出檯面有意競選者,如郝龍斌、李新、鍾小平等人不是旨在為人護航,就是打個人知名度,不足掛齒。至於胡志強,雖尚未表態,但健康不佳,難挑大任。
目前國民黨內世代交替呼聲不斷,但也要有可以交替的年輕人才行。人才凋零與斷層是國民黨目前最大的問題。馬英九執政八年並未有計畫、有制度地從行政與立法兩部門開通渠道,循序漸進,培植人才。內閣用人多半是不次拔擢,從學界取材。政黨與府內用人則多是機要親信。許多人事安排都為人詬病,或因緣倖進,或帶有綠色色彩,或才不配位。優秀黨員如邱毅等反被投閒置散。
更有進者,馬英九重政輕黨,在他手裡,國民黨不僅沒有發揮領政的功效,連輔政的功能也沒有。馬英九與金溥聰的美式黨務理念,認為政黨應該只是選舉機器,平時只要維持基本運作就好,不需有大批專職黨工,選舉來臨時再招募志工幫忙就行,結果導致基層組織崩解。馬金二人又以改革之名,大刀揮向地方派系,而這些被排擠的地方派系卻被民進黨接收。基層被掏空,國民黨組織幾近瓦解,焉能不敗?
路線必須釐清
再次,是國民黨的路線問題。這一直是國民黨內潛藏的分裂因子。敗選之後,國民黨應該學習以前的民進黨,大開大合,在黨內展開路線辯論。究竟是要延續傳統國民黨的終極統一路線,還是靠向民進黨,繼續不統、不獨、不武,採取偏安一隅,事實台獨的政策?
「換柱」固然是利益傾軋,其實也是路線之爭。朱立倫為何指責洪秀柱主張的「一中同表」、「簽訂兩岸和平協議」,違背了主流民意與國民黨的政策呢?「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不是都說過嗎?
馬英九在美國的指導、綠營的鼓譟下,推出「在中華民國憲法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根本就是綁架憲法、違背憲法精神。而這個「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本來就已經難以維持了,民進黨完全執政後更岌岌可危,國民黨還要自欺欺人嗎?國民黨路線問題不解決,傳統支持者的心是喚不回來的。
部分藍營支持者這次選擇不投票,或是票投親、新兩黨,就是因為不滿國民黨親綠、親獨的路線,完全不照顧自己人的想法與利益。下次選舉時,國民黨如何方能激出這些選票,爭取到他們的支持?需要正確解讀這次的投票行為。
必須打出自己的品牌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清算國民黨黨產勢在必行,未來國民黨就是一個光腳的政黨。既然已經輸無可輸,就應該痛下決心,徹底釐清國民黨未來的路線與目標。
自李登輝以來,造成國民黨內幾次主流非主流,本土非本土的路線之爭,始終困擾著國民黨,使黨一次次分裂,這一次總該做個了結。如果真的僵持不下,那麼長痛不如短痛,再分裂一次也應勇敢面對。即便暫時力量縮小,必將因理念的強大引力而招喚回更多出走離散的同志。政黨發展奠基於同志間同聲相求,同氣相通的吸引力,只有同志一心,才能將理念轉化為力量,振奮更多的支持者,號召他們歸隊,一掃冷漠,出面相挺。
國民黨必須打出自己的品牌,與民進黨區隔,讓選民有不同的選擇,對於台灣前途應有自己的主張。若是跟著台獨拿香對拜,或懾於美國的壓力,處處削足適履,結果就會落到今天的下場。經此大敗,國民黨應該學到教訓。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