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謂「本土派」?真是台灣政壇的超級大哉問!十幾年來,「本土派」、「本土化」、「本土政權」……,各種各樣用「本土」拼裝的名詞不勝枚舉、氾濫一片。這樣一個缺乏明確定義的概念,竟能在台灣的政媒圈裡招搖過市如此之久,也算是一種台灣的「政治奇蹟」。
定義不明竟無人質疑
最近,又出現一熱門詞,叫作「國民黨本土派」。這一串六個字的組合,自洪秀柱通過國民黨初選民調後,便屢屢躍上報端,整天質疑洪秀柱、反對洪秀柱,個個砲聲隆隆,展現從未見過的強大「戰力」。
媒體報導,也都理所當然地這麼寫,幾乎沒人質疑:「本土派」到底是個什麼玩意?為什麼這些人是「本土派」,別人就不是「本土派」?
這個問題在我心裡,其實已埋藏多年了。從第一天聽到「本土派」這個詞,我就一直很想找出它的定義。
今天,我就打破砂鍋問到底!
印象中最鮮明的一次,是2010年五都選舉,高雄市長陳菊上鄭弘儀的電視專訪,從頭到尾就在強調「這是一場本土政權捍衛戰」、「捍衛本土,票投陳菊」,那時我的反應就是:奇怪了,為什麼只有妳陳菊才是本土?後來翻舊新聞,才知道2006年、還是陳水扁當總統時的那次市長選舉,陳菊就已經用這一套,什麼「高雄失守……危及阿扁總統的本土政權」云云。直到去年九合一大選,邁入第四任的陳菊市長,使出的招式沒有別的,還是這一招。
本土定義由獨派壟斷
最早聽到「本土派」這詞,出自李登輝之口,而且說的正是「國民黨本土派」六個字。2001年,台灣團結聯盟(台聯)成立,其精神領袖李登輝便稱,台聯是以「本土化」為訴求,結合國民黨本土派及其他非民進黨的本土力量。
到了2002年,教科書史觀的問題開始浮出檯面,當時除了李登輝操控的台聯,更有同樣號稱「本土」社團的北社,批評時任教育部長的曾志朗必須下台,因為他不夠「本土化」,支持大陸使用的漢語拼音,而且未積極「調整」教科書,將台灣置於大中華底下的架構。一時之間,「本土」就像台灣不可置疑的神主牌,此後更是愈吹愈高,愈來愈「神」了。
今年5月,李登輝在台聯募款餐會上發表講話,猶如替「本土」的定義做了總結。他說,「本土」就是台灣國家認同,自從2004年總統大選以後,台灣主體意識抬頭,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才能取得台灣的政權。他努力的目標,就是使今後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朝野兩黨都是認同台灣國的「本土兩政黨」。
由此可見,只有和中國完全切割、認同台灣另成一個國家,才能稱得上「本土」。像我這樣在台灣出生的本省人,老家台南鄉下,成長於台北老社區艋舺,在同齡的年輕人裡罕見地熟悉台灣民俗掌故,只因我不認同李登輝的那套,不認同台獨,就不算「本土」。
事實上,「本土」相對於「外來」,在一些人口中,當然隱含了省籍情結,但更深層地說,在經過2004年李登輝、陳水扁聯手宣傳的「正名制憲」後,「本土」的概念已等同政治的台獨及文化的去中國化。
我曾有一個外省三代的同學,認為「認同台灣」的講法是一種進步,至少不再用省籍區隔,但他卻忽略了,「認同台灣」的定義只掌握在以李登輝為首的獨派手上,不認同李登輝路線,就是不認同台灣、不認同本土、不愛台灣。
牆頭草就低調一點吧
一個人關懷自己腳下的土地,誰會說不?但是,如何關懷才是為台灣好,在民主社會本應可以討論,何以非得違憲,將兩岸說成「一邊一國」才是本土?一定要認同日本殖民者的「戰敗」觀點,才是「台灣主體意識」?
洪秀柱參選,直接挑戰這種台獨民粹式的論述,結果就引來「國民黨本土派」跳腳。其實,如果是因為認同李登輝路線,無法接受洪秀柱,大可公開做路線辯論,也算是君子之爭。最令人不齒的,是這些自稱「國民黨本土派」的人攻擊洪秀柱的理由,竟是她偏離「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的黨綱。試問:你們真那麼擁護國民黨的黨綱嗎?你們替「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宣傳、辯護了什麼?黨綱裡還有包含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連胡五項願景」,你們支不支持?
在此呼籲這些「國民黨本土派」們,如你們認同李登輝路線,乾脆直接退黨,看要到台聯,還是哪裡。如根本沒有信仰,只看利益,就少扯什麼「本土」,牆頭草應該低調點吧!
(作者係青年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