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風采非凡的客家土樓|卜一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久聞客家土樓建築獨特、淵源深遠、風采非凡。近年來書刊、影視報導不少。但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自己去看看吧。初秋之際,與老妻由台北飛往金門,徜徉一日,搭快艇抵達廈門已是夜分。

次日清晨,我們一團乘坐一輛大巴士向福建西南的龍岩市永定縣出發。車在廈門市區穿行好一陣。廈門市貌繁榮、商業發達,近年台海兩岸的貿易,使廈門更顯得欣欣向榮。我們沿九龍江而行,到了漳州。台灣早期的移民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此,這裡的稻田、果樹、房舍及百姓與台灣很相像。 車行約兩小時後,進入了起伏較大的丘陵地帶。山巒連綿、道路曲折、梯田遍山、黃花(油菜)盈野,美麗非凡。這就是閩西南客家人棲息的地區。

 

客家形成及五次遷移

 

當巴士在山道曲折繞行時,我追思起客家人南遷走過來的路。事實上,客家的南遷顯示中國幾個大動亂的時代。中國歷史上每當政治失規、貪污腐敗、民間困苦不堪時,總是農民起義頻繁、社會動盪;接著必然地引起外族入侵,百姓流離、民生塗炭。西晉永嘉之亂;唐末黃巢等農民起義;北宋金人入侵及其後蒙古入主中原;明末農民起義及滿清南下,以及近代清朝乾嘉始亂引發的太平天國、捻、回軍起義;及西方列強侵凌,這幾次巨大的社會動盪,使客家人幾度遷移。

首先在永嘉之亂時,原居中原的人民遷移到江南避難,這時到閩贛粵交界的人尚少。到了唐末亂起,大量的中原家族湧入閩贛粵區,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山地。金兵占領中原、蒙古入主中原時,閩贛區的客家人口暴增。明末,客家人向周邊及四川遷徙。近代清末、民國初年的動亂延及閩贛粵區,客家人大批向台灣、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海外遷徙。客家人不但在異鄉紮根發展,也將中原文化、技術傳播到各地。就以永定為例,現全縣人口為47萬,但在海外的親屬超過百萬。以前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和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都是永定人。

 

近代永定革命歷史

 

中國近代自清朝乾嘉開始的大動盪時代,閩贛粵的客家居民受到極大的衝擊。太平天國早期在江西的征戰、石達開的脫離天王,孤軍遠征及太平天國天京失陷後,猶在此處奮戰數載。國共鬥爭中,毛澤東先在贛西井岡山建立其「鄉村包圍城市」根據地,後鑒於格局有限,遂向贛閩邊界發展,建立以瑞金、長汀為中心的中央蘇區。當時永定屬於蘇區的邊境,毛澤東曾率部由此附近南下攻占漳州,後毛在被貶落魄時也曾來此避難、省思,寫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巨作。中共建政後,任人大副委員長的張鼎丞就是由永定土樓走出的代表人物。

永定和贛閩蘇區的百姓為中共的革命做出極大的犧牲,飽受反圍剿、長征的戰火洗禮,親友喪生、家園破損,生民塗炭。據統計,永定就有4,000多名「烈士」長眠故土或魂遊異鄉。

 

土樓被誤為核武器而出名

 

我們在旅途的村落,開始見到一些土樓,有圓的、正方的、長方的、多角形的、橢圓的,還有半圓的,形形色色,各顯奇特。永定縣的客家土樓共有23,000多座,而其中大型的圓樓有360多座。據說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分析衛星照片時,發現中國福建西南山區有幾千個奇特的建築物,其中許多呈巨型蘑菇狀,有似核武器裝置。

情報人員認為事態嚴重,把報告打到雷根總統那裡。富於想像力的雷根大吃一驚,立刻下令徹查,派人假借遊覽攝影的名義前往閩西南山區。到那裡一見之下,才鬆了一口氣,但也為這些奇特莊嚴的建築驚訝不已。永定土樓遂名揚四海。

 

土樓之王—承啟樓

 

時近正午,我們抵達依山伴水、山巒錯落的高頭鎮高北村。這個村不太大,卻擠滿了來訪的遊客。因為這裡有幾十座土樓,其中最吸引人的乃是有號稱「圓樓之王」的「承啟樓」。

我們跟著村裡的導遊由坐北朝南的承啟樓大門進入其內。據傳江氏族人於明崇禎年間為該樓破土奠基 ,經過三代的修建,直到清康熙48年方才竣工。承啟樓直徑73米,外牆周長229米, 高16.4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四層,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兩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三環主樓層層疊套,中心位置聳立著一座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 ,三個大門, 兩口水井,規模宏大、莊重壯觀、氣宇軒昂、諧和雅致、古色古香。

承啟樓曾有住戶高達800餘人,現尚有300餘人居住在裡面。我們在土樓裡攀梯而上,到了頂層,沿環形廊道而行,每間房舍都是住家,擺滿家私。在頂層俯瞰,整個土樓內部一目了然。外圈所有的房舍均為木造,木材多為杉木;而內圈則為磚屋,頂部均用灰、黑、土色磚瓦。為了防火,建有隔間設施。底層的居民販賣許多當地土產、紀念品及土樓圖冊,還有算命、說書的老者。土樓裡有幾口水井,可見幾百年前選址建樓時,水源乃是重要考慮因素之一。成隊的遊客絡繹不絕,這土樓成了鬧市。

出了土樓後,我們圍繞四周走了一圈。見到土樓的外牆為夯土堆築,底部為石砌牆基。據說底層有一到兩米厚,上層漸薄。底層均為封閉、無窗。而上層則開有窗戶。這種經過壓實的黃土,摻加粘土,有的還加些白灰,即成為堅固、耐震、耐火、耐裂的上好土牆建材。導遊告訴我們,圓形的土樓乃是最好的防禦建築。客家人於亂世中離鄉遷此,面對兵災、械鬥、土匪,特別是近代自清季太平天國開始,民國時期國共長年爭戰於此,保家護口乃為其首要考慮。他指著土牆上的許多彈痕告訴我們,那都是當年蘇區紅軍與國民軍在反圍剿激戰中留下的歷史痕跡。

 

五雲樓、世澤樓、僑福樓

 

緊鄰承啟樓左側有一座長方形的世澤樓,兩樓相距不過十多米,樓頂屋簷方圓結合,形成奇特的一線天景觀。世澤樓建於明嘉靖44(1565)年,也是坐北朝南,長41.2米,寬40.8米;主牆厚1.6米;高四層,一、二層不開窗;一座大門,門上石刻楹聯為「世傳勿替家聲遠,澤本遺風椒衍長」。 我們轉去看百米之距的五雲樓。這個長方形的土樓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已經歷了約600年的滄桑歲月,是高頭鄉江氏家族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這個土樓沒有石砌牆基,樓前牆體已向內傾斜1.5米,經過100多年卻穩而不倒,俗稱 「不倒樓」。

後我們去參觀位於承啟樓右側的僑福樓。該樓又被稱為「博士樓」,是一個比較「新」的圓形土樓。建於1962年,內部為環形廊式,其祖堂為中西合璧。原有住戶現已大多遷居海外。

 

建築、風格、內涵不凡

 

土樓是中原古代建築、文化的標誌。從西漢開始的「塢壁」    (或稱塢堡、壁壘)原為軍事防禦的堡壘,到了東漢末年動亂時期成了民間自衛的建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入侵中原,漢人多建塢壁,以團結宗族,防禦胡人,並保持固有文化。客家人南遷,遂將塢壁的建築、風格、文化帶到新遷之地。換句話說,土樓乃是古代塢壁的演化。客家人建造土樓,不僅居住、禦敵,也保留了許多固有的風俗、文化。譬如:幾世代同堂群居的宗法社會、儒釋道宗教思想,以及慎宗追遠的習俗。

土樓的建築技術淵起於中原傳統的「生土夯築」(或生土版築)。由出土的西安半坡遺址可知,生土夯築的技術,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在中原使用。其後商、周、秦、漢的建築都是夯土與木料配合,是以中國人稱建築為「土木」。這和西方建築主要為「石、磚」有明顯的區別。這個差別主要歸於「就地取材」,因為古埃及、兩河流域、以色列均缺乏森林,而有很好的岩石。古羅馬所在的義大利有很好的粘土,乃製磚的材料。中國的黃河流域為黃土沖積平原,岩石較少,也缺乏造好磚的粘土,倒是古代森林密佈。於是西方發展出巨石、細磚的建築工藝,而中國走上土木建築的道路。

 

永定的土樓就是引用了中原古代土木建築的方法,就地取材,用附近山上的黃土與杉木築成。在永定,現存最老的土樓是湖雷鎮下寨村的馥馨樓,建成於唐代宗大曆四(769)年,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一座長方形土樓,現雖僅剩殘垣破壁,但可以看出其建築與漢長城、洛陽漢代遺址是相似的夯土建築。看過土樓,才深感客家人保留中原古文化的真切。

 

尾聲

 

我們離開高北村,踏上回程。此行親見土樓,領略其非凡的建築、深厚的文化、獨特的風格,始知土樓真不愧為中華固有文化的精華之一,而客家人走過來的艱辛歷程,顯露我民族繼往開來、努力不懈的偉大精神。

 

(作者係石油開發管理學者、文史及旅遊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