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兩岸棒球可一起長大|張健豐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灣的職業棒球(中職)已邁入第27年。義聯集團創辦人兼義大犀牛棒球隊的老闆林義守一直主張要朝中國大陸發展,他主張成立大中華棒球聯盟,中職可以去大陸比賽,或大陸球隊加入台灣職棒;而這幾年到中國推廣棒球運動的前中職秘書長梁功斌也建議台灣不妨將眼光放遠,把握兩岸棒球交流的契機,千萬不要畫地自限,反而錯失棒球發展的機會。他發現,對中國大陸來說,棒球是項有學問、內涵、紳士的運動,甚至可說是一種貴族運動,另外,不少企業願意花錢為員工舉辦夏令營,將棒球視為高端商品,認為打棒球就是需要錢。

筆者長期觀察中國大陸棒球隊在國際的表現及發展,發現他們不但有進步,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可感受到在海峽的另一邊,有許多人熱愛棒球,認真打球。不過,因大陸舉辦的比賽太少,導致球員技術不夠細膩。反觀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0月訪問英國,透露自己的足球夢,希望大陸國家足球隊能躋身世界強隊。其實,大陸推展足球已有30多年,但一直在國際上不能取得好成績,一方面是職業球員的恃寵而驕;另一就是「黑哨」(打假球)的打擊。所以,筆者認為,大陸當局除了應引進台灣和世界各國的經驗推展棒球,也應動用資源培植棒球運動,以和足球運動做良性競爭。以下簡述兩岸棒球100年來的交流情形。

 

中國人的棒球初體驗

 

鑒於兩次的中英鴉片戰爭,150年前中國終於曉得要跟西方學習,於是在1870年代初,便派遣首批官費的120名幼童赴美留學,這是中國派遣學生直接到國外學習的開端。首批留美學生感受到美國當地流行的棒球文化,便脫下長袍馬褂,換上棒球服裝,打起了小球的遊戲。但他們並未能將此風潮帶回祖國。這是因為鴉片以合法方式傾銷到中國後,造成國民戕性伐生,社會風氣流於怠惰;一方面因列強不平等條約的壓迫,使得中國民窮財盡,導致整個國家和國民長期積弱不振,在取得溫飽都有困難的情況下,棒球運動始終無法在中國生根。雖然1926年4月上海市棒球聯合會成立,並在5月舉行第一屆棒球錦標賽。但打棒球的人終究是少數,技術也尚未成熟。

 

台灣人的棒球初體驗

 

而被中國割讓給日本的台灣,最初也無法接觸棒球運動。日本作家鈴木明在他所著的《令人驚訝的台灣棒球》一書中說到:「早期日本人是不肯教本地的台灣人打棒球的。遠東冠軍賽(亞運會前身)首度舉行是在1913年,而棒球從第一屆開始就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但是中國到了第五屆(在上海舉行)才參加比賽,而且還是召集遠赴夏威夷經商奮鬥的華僑,回國所組成的棒球隊伍。僅就棒球而言,基於台灣人是中國人子孫的理由,日本人根本沒有意願教台灣少年打棒球。」

但在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教練來台指導台灣學生打棒球,嘉義農林(KANO)棒球隊便異軍突起,成為受殖民者肯定和尊敬的隊伍。該隊伍於1931年赴日本大阪的甲子園,在8月21日奪得亞軍後的隔天,《台灣日日新報》便報導上海體育協會致台銀支店:「上海想招聘嘉義農林的棒球選手參加國際比賽,希望透過學校當局和關係交涉。」

對此,集嘉義棒球協會、體協嘉義支部、嘉義軍加油團等有心人士協議的結果:「嘉義這裡對來自上海的招聘樂觀其成。相對應於內地(日本)招聘等全部謝絕之際,在上海參加國際比賽之事則意見一致!」嘉義農林校長針對此問題請示橫光台南州知事及台灣體育協會,但當局並未允許。於是,嘉農紫色的隊旗,終究無法渡過台灣海峽,讓祖國的同胞欣賞到這些台灣棒球菁英的球技。而距離此報導不到一個月,日本對中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成為侵略中國的開端。之後,台灣人被灌輸反中、仇中的意識,加入戰局,直到台灣光復。

 

1949年後的棒球發展

 

1945年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後,1948年國民政府時期的第七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最後一屆),將棒球列為表演賽,有台灣、上海、廣東及空軍四隊參加。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到台灣後,在國際列強依舊承認其合法的地位下,棒球隊依舊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出國比賽。

而台灣的棒球在嘉農棒球隊前輩等的傳承下,成棒隊依舊維持一定的實力,也帶動後來的紅葉傳奇以及三級棒球(少棒、青少棒、青棒)揚威國際的的基礎。雖然,中國的主導權逐漸被對岸給拿走,但台灣仍以「中華台北」的名義重返國際棒壇,成棒也漸漸嶄露頭角。基於球員的出路及滿足球迷的需要,台灣終於在1990年成立職業棒球,一度在島內造成一股旋風和棒球熱。但隨著發生打假球,及亞洲球員頻頻向美國職棒大聯盟挑戰,球員及球迷便將眼光投向此世界棒球最高的殿堂。

中國大陸直到棒球運動被列入奧運正式項目後,才有重點式的發展。但實力仍舊和台灣的球隊有不小的差距。直到台灣退役的優秀職棒球員及教練赴對岸指導;加上北京申奧成功後,大陸體育當局直接聘請太平洋彼岸有美國職棒經驗的教練指導球員,大陸隊的實力已非吳下阿蒙。除了在2005年開打的亞洲職棒大賽有機會和頂尖的亞洲球員對壘,磨練球技外,也數度威脅到台灣的職棒隊。直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以及隔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中兩度擊敗台灣的棒球隊,實力才受到肯定,也漸漸有邀請對岸城市球隊來台灣交流的呼聲。

 

兩岸棒球的交流

 

2011年,兩岸的成棒隊開始以「海峽盃」的名義交流。此外,大陸成棒隊也在春季的台灣職棒開打前和職業球隊做多場熱身賽,其中,天津和江蘇隊成績並不差。筆者認為,台灣棒球雖說職業化,但素質參差不齊,要應付一季密集的比賽,精采和細膩度不夠,不如將眼光投向有潛力的大陸球員,邀請他們來台打職棒。

棒球運動曾因兩岸的分合而錯失推展至全中國的機會。台灣方面千萬不要以此「國球」,作為對抗中國大陸的民粹,而是要以此爭取13億同胞的民心。當2020年東京奧運可望將棒球復出時,兩岸不妨合組一支棒球隊,讓海峽兩岸的同胞一起為他們加油、打氣,球隊也能為大陸與台灣爭取最大的榮譽。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