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台灣政黨再輪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劉國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民進黨重新取得執政權地位,這一新變局對兩岸關係來說是一次重大挑戰,但作者認為它不失為一個新的機遇,關鍵在於能否化挑戰為機遇?

 

    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在台灣重新取得執政權地位,這一新變局對兩岸關係,尤其是對中國大陸來說,當然又是一次重大挑戰。悲觀的聲音又多了起來,但基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本人認為民進黨重新上台應該也不失為一個新的機遇,關鍵在於我們要如何面對?如何把握機遇?以及能否化挑戰為機遇?

 

民共之間的核心政治障礙

 

長期以來,民進黨與中國大陸之間不僅缺乏政治互信,甚至予人毫無政治交集的感覺。民進黨內有些人不僅否定自己中國人的身分,甚至連自己的華人屬性也不願承認,造成大陸不願意與民進黨人接觸對話。其實,民進黨與中共之間並沒有多少直接交往的經驗,也沒有直接的選票衝突,為什麼國共關係都已實現和解,而共民關係卻困難重重?

作為近百年中國內戰的兩造雙方,中共與國民黨在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主張方面存在著深刻的分歧,但今天國共之間已走出恩怨情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政黨良性互動。國共和解,不僅為兩岸人民贏得了8年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且實現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會面。

反觀民進黨與中共之間,更準確地說是民進黨與絕大多數中國大陸人民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恩怨情仇,卻始終找不到和解共生之道。在台灣內外的壓力之下,蔡英文的520演說重申了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關係暫時避免了立即攤牌的厄運,但兩岸公權力部門和兩會之間的互動已然停擺。由於民進黨方面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從量變上觀察,520以來的兩岸關係已呈現「斷崖式」滑坡,民共政治沒有互信的負面影響已經出現。我們擔心的是,由於民進黨內台獨和去中國化言行的慣性,兩岸公權力部門間的政治猜忌已在重新累積,兩岸社會輿情的對立也在增長,兩岸關係的「火險等級」正在上升,當前極其脆弱的兩岸政治平衡局面,很可能因一件微小事件的疊加,而在一夕之間垮塌。

民進黨是「天然獨」的集合體嗎?儘管最近台灣輿論界反對出現「日本殖民陰謀說」:「台獨基本教義派」當中有不少人其實是「潛伏」下來的日本人(台灣網路文章,楊振明:《混在台灣島內的日本人》),這股勢力甚至超過200萬人之多。但此說法並沒有太多有力的證據支撐,我們也不能完全將個人出身與政治立場畫等號。進一步說,將民進黨支持者與台獨人士畫等號的指控可能是過於簡化的觀點,因為台灣絕大多數人是漢族移民的後代,歷年民調顯示,台灣絕大多數人曾公開表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因此,本人更傾向於民進黨的台獨色彩是一種「加工獨」,是在特殊時空環境下被塑造出來的政治產品。

同樣的,今天的民進黨人對中國大陸的負面印象,基本上是國共內戰時空背景下相互醜化的政治加工品。時至今日,台灣媒體對中共的報導仍以負面為主,除了少數有機會全面瞭解中國大陸現狀的群體,大部分的台灣民眾—不論是國民黨的支持者還是民進黨的支持者,他們所受政治社會化的內容大體上是一樣的。

基於對戰後40年台灣政治的研究結論,本人認為民進黨人與國民黨人的差別,在於「大中國」與「大一統」話語體系在台灣內部政爭的工具性選擇:國民黨在統治台灣合法性、道德性和正當性,長期依賴「大中國」與「大一統」;而對於民進黨來說,恰恰相反,「大中國」與「大一統」正是他們為奪取政權所要破解的「政治魔咒」。

儘管有著政權之爭的矛盾關係,但國民黨承認兩岸之間有著法理上和政治上的領土、人民關係,因此,國共雙方存在著「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共同政治基礎。而民進黨至今不願承認兩岸之間存在著「同屬一國」的政治聯結,這種情況與國共關係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民進黨人要麼主張「台灣已經獨立」,本來就與中國大陸沒有領土、人民的關係,要麼倡言台灣從中國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民共雙方缺乏最基本的共同政治基礎。因此,雖然國民黨和中共的政權之爭尚未完結,但在法理上同屬一個國家的共同認知下,雙方可以並且已經求同存異了。中國大陸與民進黨之間則不然,雙方不僅僅是政權之爭的問題,首先要處理的是更加深刻的國土與人民關係問題。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民共關係現狀已超出一國內部的政權之爭問題,而是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問題。

台獨主張在民進黨內已成為一種不容討論的「政治正確」。十多年前,民進黨內的重要成員還一再強調,「台灣獨立」只是民進黨內一部分人的觀點,或說「台獨」只是工具性的政治主張,他們一再宣稱不能簡單地把民進黨說成是「台獨黨」,但現在這種聲音已經「靜默」了。雖然民進黨內不同派系和不同的政治人物在主張台獨的動機、出發點、強度上有所不同,甚至對台獨的內涵理解也有所不同,但由於黨內大多數人公開主張「台灣獨立」,民進黨就是「台獨黨」的認知已成為兩岸輿論的共識。隨著民進黨「台獨黨」形象的固化,大陸方面越來越不願與民進黨建立黨際政治關係。這就是民共之間難以開啟對話的核心政治障礙。

 

政黨再輪替帶來新挑戰

 

民進黨重新執政對大陸形成的挑戰,不僅來自於民進黨政權,也間接地來自美國、日本,來自國民黨,甚至來自大陸內部的民意壓力。

首先,民進黨在野期間不僅旗幟鮮明地主張台灣獨立,而且一直在言論和行動上杯葛兩岸交流合作,甚至在文化上推動「去中國化」活動。民進黨上台不久,人們已經注意到,教育部長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廢止微調課綱,此外,蔡政府還公開挑戰「沖之鳥是礁不是島」。蔡英文出訪巴拿馬時署名President of Taiwan (ROC)等,都引起兩岸各界更多的疑慮。因此,說大陸方面從台灣新政權一上台就受到新的政治挑戰並不為過。

其次,作為美國所謂西太平洋島鏈重要一環的台灣,歷來是美國防堵中國力量進入西太平洋的重要一環。在美國啟動重返亞洲戰略的當口,在中美摩擦加劇的時刻,出現一個對大陸不友好的台灣政權,多少可以降低美國「圍堵中國」的成本。

讓大陸更加憂心的還不是美國,而是對台灣有著特殊歷史情結的日本因素。近年來中日關係已頗為緊張,一個更親日的台灣政權上台,無疑讓日本有心人士喜出望外,而民進黨內不少政客更大剌剌地討好日本,這些動作比美國因素更直接挑戰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上敏感的政治神經。

第三,民進黨重新上台對大陸的挑戰還有來自國民黨的壓力。如果公開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大陸對台政策卻一如既往不做調整,國民黨人自然會覺得大陸是「不講原則地放水」,國民黨人的挫折感不難理解。早在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上台執政時,就有國民黨高層抱怨大陸學者專家與民進黨人的接觸,並以威脅的口吻警告說:「如果你們與主張分裂國土的民進黨往來,國民黨只好與民進黨進行台獨比賽」。這樣的威脅或許有點誇張,但國共雙方開展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大陸方面在與民進黨交往時,不可能不在意國民黨人的感受。

最後,更大的挑戰可能來自中國大陸內部民意的壓力。對於大陸民眾來說,大陸對台釋出的善意一波接一波,其中不少是片面的「讓利」,但台灣內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一直下降」、「支持台獨的比率明顯上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幾乎成為「和平分裂的代名詞」。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國民黨在2014年底和2016年1月兩次大選的慘敗。這樣的結果看在大陸一般民眾眼裡就是「對台政策」的失敗。雖然事情並非媒體所渲染的那樣簡單,但有多少人會聽信專家的意見呢?不久前《環球時報》公布對「武力統一」態度的民調結果,再次顯示「武統」的情緒高漲,這對大陸方面同樣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壓力。

近年來,大陸民眾對台灣問題的憂患意識明顯上升,主要原因是台灣方面一再公布「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的民調結果,從表面上看,這些看似科學的民意調查證實了和平統一已越來越不可能。如今,「台灣問題夜長夢多,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的斷言,已不僅是網上「憤青」的言論,而且也出自知名教授口中。對於大陸民眾來說,民進黨人長期推動的「去中國化」工作已在台灣形成某種政治亞文化氣候,台灣人自外於「中國」已成為某種「政治時髦」,台灣人面對大陸和大陸人時,言必稱「中國」、「中國人」的情形越來越普遍,民進黨人的「去中國化」政策已開始觸碰大陸人容忍的底線。

 

民進黨再執政的潛在機遇

 

上述關於民進黨再度執政對兩岸關係可能帶來挑戰的分析,是基於民進黨延續在野時期政治立場和主張的線性推論。當然,世界上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發展和變化,我們對民進黨的分析,也應該從歷史的、發展的、全面的、辯證的眼光,去做其他可能性的分析和推理。

從民進黨成立30年的歷史來看,民進黨分裂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台獨黨」形象是鮮明的,對於這樣的立場,大陸方面絕無接受的可能。民進黨不改弦更張的話,兩岸對抗與衝突不可避免。但我們不能坐視這種局面持續下去,我認為雙方之間理論上仍有改善關係的可為空間。儘管改變不見得會發生在短期之內,但長期來說,民進黨政黨路線調整的「髮夾彎」卻是有可能的、或者說已經發生了。

從理論上說,「台灣意識」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隨著內外環境的改變,民進黨人對「台獨」內涵的理解也有可能發生變化。從蔡英文的520演說來看,明顯與民進黨傳統的政治話語有所區別、有所進步,儘管這種進步與大陸的期待還有落差。

在嚴重不對稱的競爭結構下,台灣的選擇其實相當有限。民進黨人也不能閉起眼睛說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民進黨當局不僅要考慮大陸方面的反應,還要考慮美國人和日本人等國際社會的態度。雖然這些國家戰術上會利用台灣政權輪替的有利條件,但他們不可能為「台灣獨立」犧牲其自身的國家利益。更加直接的政治現實是,蔡當局首先必須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台灣內部的政治規則和法律規定已經對民進黨當局產生著足夠大的拘束力。所以,除了言語上的挑釁和戰術層面的擾亂外,民進黨政權並不能真正對大陸構成顛覆性的挑戰。

經過16年來三次的政黨輪替,大陸對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滲透力已明顯提高,目前大陸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突飛猛進發展,「法理台獨」已變得更加不可行,如果進行無謂的政治衝撞,蔡當局只能讓台灣付出無法挽回的代價,最終受害的還是台灣民眾。對於民進黨來說,4年後能否保住執政權才是核心利益,如果不能維持台灣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安寧,選民很可能會用選票讓民進黨成為第一個無法連續執政8年的政黨。因此,民進黨內部存在著強大的內生動力,必須處理好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這也就是兩岸關係存在新機遇的最大依據。

與第一次上台執政相比較,民進黨當局的自信心和定力已大幅增長,民進黨人如果願意調整兩岸政治立場的話,他們是有能力適度調整並獲得成功的。在總統大選的過程中,蔡英文已流露出希望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處理兩岸政策的意願,她在《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一書的序言裡說:「兩岸關係也必須走出國共關係的框架,以廣泛的民意為基礎,建立可長可久的互動架構」。她在同一書裡說:「什麼事情都不能不考慮代價,而且這個代價是不是能夠負擔得起」。另外,蔡「赴美面試」以來對中國大陸的稱呼改變了,她開始小心翼翼地稱呼海峽對岸為「中國大陸」,基本上做到不在這些言語上刺激大陸民眾敏感的神經。

 

對民進黨的建言

 

我們希望在蔡英文的帶動下,民進黨內的政治文化開始調整和改變,民進黨人能以同理心感受大陸民眾的情感,不再輕易地用自外於中國的話語刺激中國大陸民眾。當然,我們也期待大陸民眾越來越多地用同理心理解台灣同胞的喜怒哀樂。民共和諧關係的建構儘管不容易,但我們不應放棄,因為一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對於兩岸人民是最高利益。國民黨若從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大局的角度看待民進黨的轉型,他們也會真心歡迎民共關係的破冰。

如習近平所宣示的,大陸不會因台灣政局改變而改變兩岸關係的大政方針。筆者相信,只要雙方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民共之間一定可以就兩岸關係同屬一個國家的問題找到共同的表述方式,對於民進黨人來說,這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事實上,他們已繞著圈子把兩岸在法理上同屬一個國家的意涵以拆零的方式表達出來了,只是這樣的表達太過抽象模糊,予人留有後門,說變就變的不確定性。

簡單說,民進黨當局在兩岸關係政治定位問題上就差概括出一個明確的、可操作的政治詞彙。我們期待民進黨直接承認「九二共識」,或者與大陸之間儘快形成新的「法理一國」共識,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以造福兩岸人民。

 

(作者係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兼院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