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伊朗核協議與中東博弈|花俊雄 在 Facebook 上分享!


   7月14日,美、英、法、俄、中、德等六國及歐盟與伊朗正式就解決核問題達成協議,為延續了13年的伊朗核問題談判劃下句點,媒體使用「歷史性」來形容談判的成果。

 

伊核協議是妥協的產物

 

該協議長達100餘頁,主要重點如下:伊朗重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尋求、開發和獲得任何核武器;落實全面協議將使伊朗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相關決定下完全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力,伊朗核計畫將與該條約其他簽約國受到同樣對待;伊朗會把離心機的數量削減三分之二,從約1.9萬台減少至6,104台;國際社會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再持續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可在24天內進入伊朗境內被認為可疑的地點;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實伊朗核計畫的和平性質後,聯合國、美國及歐盟將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和金融制裁;如果伊朗方面違反協議,相關制裁將在65天內恢復;伊朗有權對國際查核人員的查核提出異議,由伊朗和六國人員組成的仲裁機構做出裁定;伊朗阿拉克重水反應堆可重建,但僅用於和平目的。

從以上要點看來,伊核協議主要是美伊雙方相互妥協的結果。伊朗外長札里夫稱「這是雙贏的解決方案」。歐巴馬7月15日稱,「若無核協議,伊朗的核計畫將沒有限制,伊朗可能會更接近造出核彈。我們面臨在中東地區出現更多戰爭的風險。」

從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可看出,短期的軍事行動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長期的軍事介入也可能徒勞無功,而且已經招致美國人民的反對。況且轟炸只能摧毀有形的具體設施,無法抹掉伊朗已經取得的核科技知識和能力。因此,通過外交途徑談判便成為唯一的選擇,伊核協議可望消除中東地區最大的軍事衝突隱患。除美國外,其他四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德國及歐盟都共同參與了談判,這表明今後美國在中東地區無法一國獨霸,而必須與其他大國共治。

 

中東權力平衡將改變

 

制裁給伊朗老百姓帶來巨大痛苦,伊朗長期都在尋求如何擺脫孤立的困境,因此,它願意犧牲一部分核權力,換取經濟不再被封鎖,讓自己重新融入世界。2013年羅哈尼當選伊朗總統後,在最高領導哈米尼的支持下改弦更張,展開了與六國加歐盟的新一輪會談。伊核協議達成後,伊朗作為核國家的地位合法化,但是伊朗濃縮鈾製造核彈的能力在10年到15年內將受到嚴格的限制,換來的是解除制裁和重返國際政治舞台。一般分析認為,伊朗未來將更強大,也將更開放,重新加入國際社會會讓伊朗更為繁榮昌盛,隨著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擴大,溫和路線會占上風。

伊核協議也將影響中東地區的權力平衡。伊朗與土耳其、以色列、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等都是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的支點國家,在地區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因受國際制裁的影響,伊朗的大國地位長期未受到重視。事實證明,在維護伊拉克局勢穩定,打擊伊斯蘭國組織,解決葉門問題、敘利亞內戰和推進中東和平進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伊朗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西方制裁解除後,伊朗可借機鞏固這些地緣政治的成果,逐步擴大地區影響力。今後美國支持及依賴以色列的力度可能將降低,對沙烏地阿拉伯亦復如是。中東地區的權力平衡格局會發生變化。

美伊數十年的敵對使雙方都面臨國內主張強硬路線人士的質疑。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18日表示,伊核協議「不會改變」伊朗對「傲慢」美國的立場,不會改變對敘利亞和伊拉克政府的支持,以及對葉門、巴林「受壓迫人民」和巴勒斯坦人的支持。伊朗人民則歡欣鼓舞,認為這是一場勝利,但軍方尤其是伊斯蘭革命衛隊對查核機制有疑慮,認為會侵犯伊朗主權。再過7個月伊朗就要舉行國會選舉,選舉結果將反應民意。

 

協議成為外交協商範例

 

由共和黨主導的美國國會有60天的時間來審議伊核協議。歐巴馬在7月15日的記者會上呼籲國會給予支持。共和黨人,尤其是有意爭取下一任總統提名者,則迫不及待地抨擊協議,他們表示將投否決票。歐巴馬也表示,如果國會投票反對,他將動用總統的否決權,但如果參議院有13個民主黨籍參議員「叛黨」,就能夠讓共和黨取得必要的三分之二多數,使歐巴馬的否決無效。傑布‧布希認為協議不是外交的產品,而是綏靖姑息的結果。希拉蕊則改變過去鷹派的立場,表明伊核協議是阻止伊朗實現核野心的重要一步。伊核協議能否在美國國會順利通過,尚在未定之天。

不過,伊核協議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以政治協商解決重大爭端的榜樣,值得今後處理其他國際熱點問題借鑒。伊核協議也是未來新興工業國應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範例。

 

(作者係美國紐約和統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