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記國家博物館甘肅彩陶藝術展|吳國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甘肅彩陶文化的歷史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已經明晰,範圍涵蓋甘肅的東部、中部、河西走廊及青海的東部、寧夏南部,西至新疆東部。出土的彩陶器具不僅具有實用的功能,其上的彩繪紋飾反映著大量先民社會活動生產的資訊,以及對自然美的理解和感悟。中華的史前文化引人遐想,更值後人珍惜。

 

甘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地區之一,具有獨特的彩陶文化。彩陶是將礦物質顏料塗在泥坯上,經過焙燒形成的紋彩陶器,其上的紋彩不會脫落,遠古的文化藝術由此得以保存下來。我國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中,都發現有精美的彩陶器具。甘肅彩陶文化(以甘肅為主,旁及周邊的陝西、青海、寧夏和四川)是在融合當地及周邊不同民族文化,以及吸取中原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甘肅彩陶文化歷史悠久

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開始,經歷了仰紹文化、馬家窯文化(這階段為新石器的農業文化)至齊家、四壩、辛店、沙井文化(這段時期為農畜牧業相容的文化),時間跨度達5,500年,在世界諸多彩陶文化中延續時間最久,具有獨特完整的風格體系,特別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的巔峰。

甘肅的彩陶文化綿延數千年,但一直沉寂地下,直到1920年代才被發現。1923-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甘肅青海考察發現了甘肅彩陶大部分有代表性的遺址,揭示了甘肅悠久的史前史和特色鮮明的彩陶文化。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發現了四壩文化,1961年馬家窯文化被正式確認。1978年甘肅考古人員在秦安大地灣發現中國北方最早的彩陶遺址,找到了仰紹文化彩陶的源頭。至此,黃河中上游彩陶文化的歷史序列基本確定。

紋飾分成自然及幾何兩種

甘肅彩陶紋飾大約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紋樣,包括植物、動物、人物、景物;一類是幾何紋樣,如條帶、線條、三角形,方形、菱形、多邊形、圓形。二者有區別,但也不能絕對分開。一般而言,自然紋樣逐步過渡到幾何紋樣,後者更多體現了人們的觀念意識和抽象思維。多種方式的圖案組合變化加上色彩,賦予彩陶無限的表現力和想像力。

大地灣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前)的居民聚居在渭河邊岸,從事農業生產。他們製造的彩陶紋飾簡單、色彩偏暗,產生了中國北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史前文化。

仰紹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前)的彩陶多使用黑彩,線條簡潔明快、圖案規整有序。晚期的仰韶彩陶圖案繁多,間有紅彩,還有鯢魚、蛙、犬等圖案,尤其漩渦紋的出現,對稍後的馬家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

馬家窯文化至沙井文化

早期的馬家窯文化(稱為馬家窯期,距今約5000-4700年前)彩陶以黑色為基調,參有白彩,形成濃墨重彩的風格,盛行漩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網格紋和平行線紋以及蛙、鳥等紋樣。中期的馬家窯文化(稱為半山期,距今約4700-4300年前)是巔峰階段,精品彩陶器大多勻稱圓潤,常以黑色鋸齒帶和紅色條帶鑲嵌構成各種連續的漩渦紋,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晚期的馬家窯文化(稱為馬廠期,距今約4300-4000年前),彩陶成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黑紅兩彩被單一黑彩取代,紋飾粗獷且抽象化。器型種類增多,盛行紅色陶衣,出現了單耳筒狀杯等特色彩陶。主要紋樣是,四大圓圈紋、變體神人紋、網格紋、回形紋和折帶紋。後二者對青銅時代的裝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距今4,000年前後,我國其他地區的彩陶已基本消亡,甘肅歷史進入青銅時代,但境內的彩陶依然豐富,出現了齊家(距今約4,200-3,700年前,和中原的龍山時代晚期、夏代同時)、四壩(距今約3,900-3,400年前,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辛店(距今約3,400-2,800年前,商代至西周晚期)、沙井(距今約3,000-2,500年前,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等地域文化。此時甘肅地區氣候逐步乾燥,居民生產以半農半牧或畜牧為主,帶耳陶器大量增加,紋飾由水紋、水族動物紋變化為以草原戈壁的陸生動物紋為主。

沙井文化是我國最晚的彩陶文化,此後彩陶文化就消失了。

彩陶紋樣變化多端

原始先民將所見的自然物象提煉為藝術形象,簡潔生動。這些形象有些是單純的裝飾,有些蘊含著信仰。彩陶中的植物紋樣主要為花瓣、葉片和果實。馬廠時期植物紋最多,形成最美麗的裝飾紋樣。進入青銅時期以後,植物紋就逐漸消失。

鳥紋最早出現在仰紹文化早期,形象生動寫實。仰紹文化中期出現圖案化趨勢,到了仰紹文化晚期則只凸出鳥的眼睛,脫去其他外形,並趨於水流漩渦形態。馬家窯期的鳥紋表現為鳥旋轉纏繞的式樣,鳥頭部變成圓點,身體變成漩渦線條。仰紹文化早期盛行魚紋和蛙紋。魚紋存在時間不長,但蛙紋及其變體形象一直延續到馬家窯文化晚期。魚紋和蛙紋彩陶當和人類早期的生殖崇拜有關。青銅時期,甘肅從宜農變成半乾旱、半沙漠地帶,生產方式變為畜牧和狩獵,彩陶出現了犬、羊、鹿和蜥蜴等反映畜牧特色的紋飾。

彩陶紋飾中體現原始信仰的是鯢魚紋與神人紋的結合,反映了原始信仰中靈魂互通的樸素思維。上古時期,樂舞與原始信仰關係密切,宗教功能之外也是社會交流的重要手段。陶製樂器和彩陶上的舞蹈紋是原始樂舞的見證。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