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維持至今的美台關係在本質上是一種軍事關係,1979年前以共同防禦為內容,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後則以軍售為主。這種以防禦和軍售為主軸的美台關係,對於台灣來說是最大的安全保障,關係到台灣的戰略安全,關係到執政當局的權威和執政合法性。台灣仰仗美國的,既是軍事安全,更是由此而獲得的「主權存在感」以及與大陸打交道時的「安全感」。在當前兩岸實力差異懸殊而且缺乏足夠政治互信的情況下,台灣與大陸打交道需要信心支撐,即自信「台灣是可以抵禦大陸軍事威脅的,是安全的」,心理依據即是台灣有美國的安全承諾,美國有大陸所無法觸及的國內法《台灣關係法》。
但是,在兩岸和解的形勢下,這種只有美國才能提供安全感的傳統意識,是否會面臨現實的挑戰呢?作者認為,至少有三方面的新形勢正挑戰著這一傳統認識。其一,美國正在亞太重新佈局,實施戰略再平衡,要為中美關係設置新議程,同時要避免因協力廠商因素而導致關係緊張。為此,美國國內有一種現實主義的聲音認為,美國不會拋棄台灣,但是需要調整美台關係的新空間,傳統的美台軍事關係可能會為重返亞太戰略帶來不必要的風險與麻煩,而且美國難以長久擔負維持台海力量平衡的角色。一些學者們提出了新穎的觀點,認為美台軍售關係如果讓位於美台經貿關係,不僅美台關係可以繼續維持,而且中美關係也將受益,他們認為,台灣要真正免受威脅取決於兩岸的態勢而非美台軍售,既然兩岸已經和解,台灣的安全在事實上已有一定保障,美台之間應大力發展經貿關係,不能只顧對台軍售。
其二,中國大陸對台堅持和平發展政策取得重大成就,兩岸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層面的交流與融合有重大進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或許會在台灣產生一種傾向,即不是通過對抗而是通過兩岸的整合來尋求安全,最終使得美台軍售關係已不再是台灣民眾獲得安全感的唯一來源。如果說台灣民眾認為向美國購買武器是為了抵禦大陸對台灣的軍事進攻,那麼兩岸關係發展到如此親如一家的程度,以武力手段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了。美國學者認為大陸對台戰略努力的目標是,「創造更強的對共同經濟利益、共同國家身份認同、共同命運和相互善意的感知」。這種感知是在台灣民眾從兩岸關係改善中獲得實際利益的過程中生成的,將有助於他們在兩岸關係中找到安全感、認同感。而來自美國軍事支持的安全感卻是兩岸對抗時期的產物,它與兩岸和解、美國重返亞太的新時期格格不入。當然,這種安全感仍然是相當一部分台灣民眾的信念與精神支柱,但是在中美戰略合作的利益大於戰略衝突的利益的背景下,美台軍售難以再像兩岸對抗時期那樣用於美國壓制、脅迫中國大陸服從以美國利益為主導的中美關係了。
其三,兩岸和解後馬英九對外採取了「外交休兵」策略,對美台經貿的興趣越來越大。馬仍然強調台灣為了保障安全、為了應對大陸的軍事威脅,需要從美國購買先進武器,但是在兩岸軍事對抗的可能性已大大減弱的事實面前,馬力圖重建美台互信的目的,與其說是通過恢復傳統的美台軍事關係來強化台灣與大陸打交道時的安全感,不如說是希望藉由互信的、正常的美台關係,在中國大陸、美國、日本三大經濟體中維持一個靈活平衡的地位,改變台灣經濟在國際經濟合作與地區經濟一體化中日益邊緣化的局面。不難發現,馬英九對於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定》(TIFA)、與歐盟、東盟的貿易合作和簽訂FTA的熱望,一點不亞於對於維持美台軍售的興趣。從馬的角度來看,維持軍售關係繼續會帶來安全感,但高調推進無疑會危及兩岸關係,而強化美台經貿關係卻完全是無害的,他的執政合法性越來越多地需要依賴提振台灣經濟,因此推動兩岸經貿合作、強化美台經貿關係都有助於他的執政。2013年3月21日,馬英九在會見美國「美台商會」理事會主席伍佛維茲(Paul D. Wolfowitz)時,感謝了美國簽准三批價值超過180億美元的軍購專案,更特別表示希望台美經貿關係也能強化,除恢復TIFA協商外,也希望增加美台雙方的投資、積極創造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條件。馬英九對美台經貿的強烈興趣似乎在呼應美國國內關於拓展美台關係經貿的建議。
親兄弟打交道需要安全感,這本來就是件悲哀的事。兩岸之間缺乏政治信任、缺乏安全感,這是歷史形成的,但是歷史是人為的,希望當前兩岸的交流有助於改變這種狀況。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