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側記上海智庫與王郁琦座談|嚴安林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登陸訪問南京與上海,這是兩岸關係發展進展中的一件大事,值得記錄在案。為此筆者擬就一篇稿子給《觀察》,但發行人提出既然筆者參加了王郁琦與滬上智庫學者的座談會,何不寫一下座談會的內容?座談會中其他學者的觀點筆者不能越俎代庖,個人提出的建議與觀察心得倒是可以寫下來,於是有了這篇「側記」。

對座談會抱有高度期待

有兩個原因讓筆者對與王郁琦的座談抱有高度期待:一是王是第一個以現任陸委會主委身份登陸的官員,也是第一個在大陸,與大陸學者進行座談交流的台灣官員,所以,當1月下旬接到市台辦電話,要求留出2月15日前後時間參加王與滬上智庫學者的座談會的訊息後,感到興奮與期待。

二是個人與王之間的「特殊淵源」,事發於2012年12月,筆者在參加由統合會主辦的「台北會談」時,曾應記者之問,答復個人對大陸公安部所頒發護照內頁中,印有台灣日月潭與清水斷崖兩個景點照片的看法。記得當時筆者認為:這樣的做法在時間點上未必很好,但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是大陸一貫的立場,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想,按照台灣的法規,如果台灣方面願意,也可以把大陸的長城與黃河等景點的照片印到台灣的有關證件中,個人也是樂觀其成。台灣媒體報導後,筆者從媒體上瞭解到:有民進黨的民意代表在立法機構就筆者對記者的回答對王郁琦提出質詢,王回應認為筆者的發言不妥,所持理由:一是「吃台灣的豆腐」,二是「沒有禮貌」。當筆者準備擬文回應時,許歷農將軍在一場座談會上聲援了本人:他說:(嚴安林)「這樣的想法與說法非常好,我們的證件上印長城、黃河的照片,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這不是『吃台灣的豆腐』」。

王郁琦有話要說

在思考與王郁琦座談該談些什麼內容中,首先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時,王提出召開座談會的意圖到底是什麼?是真的想聽聽專家學者的意見,還是想要表達什麼政策立場?上海台研所倪永傑副所長判斷王個性謹慎,應該不願多發表意見,可能還是想聽取建議。但事與願違,1月13日下午14:25當座談會正式召開之後,王提議召開學者座談會的用意昭然若揭:闡明政策立場,遠重於聽取建言。

有三方面的例證:一是王在座談會上坦言:召開「座談會的目的,就是希望與大家坦誠交換意見,也希望各位可以影響國台辦及上級」。二是在章念馳與筆者二人先後發言結束,王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回應,只是主持人黃仁偉提出等四人全部發言完畢再回應,且王一回應就是20分鐘,所用時間幾乎是前四位發言時間的總和。三是王回應中既肯定滬上學者觀點,但更多是說明馬英九團隊對兩岸關係中一系列重要問題的看法與政策立場宣示。王不僅是要聽取大陸智庫學者觀點,而且要借機闡述台方政策立場,是有備而來,他表示很早就知道上海地區有很多知名的智庫,也有很多他仰慕已久學者,所以要利用這個機會與這些學者專家交換意見。

王郁琦政策把握透徹

早先透過台灣媒體,得知王在剛接任時曾被立委臨時考試「看圖識人」,答錯了大陸政協主席賈慶林。這次通過不到兩個小時的座談,筆者對王接任不到二年就對兩岸形勢與政策的把握之透徹,有全新的認識。對座談會中正式發言的12位滬上學者意見,王都有所回應,禮數周全,但其回應顯然又區分了重點與一般的。如對筆者提出問題就回應了四點,且不是回應筆者發言重點,而是針對其中四個小點,一點點地做回應與政策立場闡述。在談到當前兩岸交流現況特徵時,筆者認為其中一個特徵是「兩岸交流的不平衡性」,認為如政黨交流中,國、共交流領先,民、共建立還沒有正式啟動;經濟合作也是領先於政治交流;兩岸交流中的南北、東西差異客觀存在,大陸與台灣北、中部交流多,與南部交流相對不足,台灣與大陸東南沿海交流多,與西北、東北交流相對少;新聞交流落後於兩岸關係發展,屬於「起步早、進展慢」,等等。王則是抓住筆者提及的新聞交流做了政策闡述,認為主要障礙在大陸,陸委會並不反對兩岸新聞交流,對於媒體常駐也樂觀其成,但陸委會希望同時處理兩岸新聞交流中資訊對等與新聞自由問題,包括採訪自由與記者人身自由問題。

發言中,筆者提出除要「把握大勢」外,也要「明確方向」,即明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方向。兩岸執政方在政策推動上,特別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方向上如何相向而行,非常重要。包括在政策主張上,馬英九提出的從「三不」到新「三不」(對內對外都不推行「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與「台灣獨立」),應該是向前進了一大步,但如何由負面論述的「不」,發展到給出願景的「要」什麼,應該是需要探討的方向,讓民眾清楚未來走向及利弊選擇,凝聚多數民眾的信心與支持。為此建議由「不統、不獨、不武」改成「促統、反獨、不武」,至少是「緩統、反獨、不武」。對此,王主委的回應是不可能,因為台灣社會對「三不」政策的支持度高度七成,是有民意基礎的。

發言中,筆者提出兩岸應「著眼大事」,強調:「王主委演講中引用了南大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馬英九曾提出2013年在兩岸關係中要做三件大事,個人認為是非常好的方向,可惜有兩件沒有完成,包括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這是大事。應該先求有再求好,其中的功能可以逐漸完善。王郁琦的回應是探視權問題非常重要,是台灣朝野共識,因為台灣在發展經濟後非常注重人權、人性的尊嚴,這是台灣社會關心的價值。

思想交鋒有助共識形成

滬上12位學者分兩岸政治關係、兩岸經貿、兩岸社會文化與兩岸關係國際環境四方面,闡述了各自的研究心得,儘管每人只有5分鐘時間,但這對王郁琦而言也是一場難得的思想與觀念交匯。當然,王對政策立場的現場闡述,也有助於滬上學者直接而感性地瞭解馬英九團隊兩岸政策思維,彼此思想與觀念的腦力激蕩,應該是彼此受益的。王幾次直言:到智庫座談是來對了,獲益匪淺;期待今後有機會再深入交流。對於筆者提出如何採取政策措施更便利兩岸人員往來,包括給予大陸學者赴台交流多次往返證件的建議,王表示台方有關兩岸人員往來的四個法規正研擬合一,完成以後或許可以實現一次辦證多次往來。一諾千金,筆者非常期待王主委的承諾能夠早日兌現!

(作者係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執行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