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一甲子重回師大附中|姚鳳北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思想的孕育、成形是在他十多歲的中學時代。這段時光勾畫了他終生的理想抱負、行止擔當,也培養了他的才學、體魄。

 

60年前相遇相知

 

1955年夏秋之際,我考上師大附中,歡天喜地地去學校參加新生訓練。報到後,得知被分發到「實驗11班」,以後不必考高中了,更是興高采烈。我就如此在附中度過了6年師友共處的歡樂時光。

三天的新生訓練裡,我們首先學會了校歌:「附中、附中,我們的搖籃,滿天烽火創建在台灣。‥‥我們來自四方,融匯了各地的優點,我們親愛精誠,師生結成了一片,‥‥我們是新中國的中堅,看我們附中培育的英才,肩負起時代的重擔。‥‥把附中的精神照耀祖國的錦繡河山!」

五六十年來,我四處奔波,跑遍台灣、大陸、美國及世界七大洲,曾遇到許多附中學長及學弟妹,大家都是從附中「搖籃」出來,校友們在各領域裡也的確把附中「百花齊放」、「自由活潑」的精神,照耀整個台灣、大陸的河山。

排隊時就見到我們班上的50多位同學。大家都是來自各個小學,真是融匯了各地的優點。十來歲的孩子們,活潑天真,冒險求新。其中有位七八十公斤的龐然大物—翟大鵬,而我們大多只有30幾公斤。我們乃尊稱他為「胖子」。

胖子那天告訴我,他家離師大不遠,唸小學時,每天早晚與幾個同學沿和平東路一條直直的大道走著上學、回家。幾年下來,愈走愈膩,於是經常去尋找「捷徑」(short-cut) 。今日某同學宣稱從兵工學院邊的稻田裡走最近;過兩天又有人說,穿過清真寺對面,過一個小溪上用棺材板搭的小橋,肯定是最短的路。胖子就像哥倫布一樣,幾年一直在尋找去上學的新路,但一直沒搞清楚最近的「捷徑」是哪一條。多年後胖子告訴我:「直到初三唸了黃璟然老師教的幾何:『兩點之間以直線為最短』,才知道,最先走的和平東路那條大路,就是最近的捷徑了。」 可見胖子結合實踐與理論,辯證地找到了真理;這件事也標誌了本班同學創新求進、努力不懈的精神!

 

師大附中沿革

 

師大附中的最早歷史可以回溯到日據時代的1937年昭和12年、民國26年4月1日草創的「台北州立第三中學校」。台灣光復後,於1945年12月5日改名為省立台北第三中學,次年1月25日又改名省立台北和平中學。當時在台北,建國中學一省中、成功中學二省中、和平中學、北一女中今天的台北第一女中、北二女中今天的中山女中,合稱為五省中。

改名和平中學初期,主要是集中當時還留滯在台的日籍學生就讀,1947年4月10日,日僑遣送回國完畢,開始大量招收本地及大陸來台子弟,省教育處決定將和平中學改為師院附屬中學,作為省立師範學院今日的台灣師範大學學生實習與教育實驗的中學。因此於1947年8月1日新學年開始時,正式更名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設有高中部與初中部。其後於1949年10月,師院附中接收了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約310個學生,成為當時外省子弟比例最高的學校。

 

以自由風氣著名

 

教育的目的在於德、智、體、群、美的總體培養,而這也正是附中整體教育的寫照,附中的教育在這些方面做到了均衡的發展。

附中有良好的師資及優秀的學子,在學業上是全省的佼佼者。而眾所周知的乃是附中在當年嚴緊的時代背景下,堪稱全省首屈一指的充滿「自由思想」的中學,附中同學因此得以活潑創新、行誼有序、見識通達。我在附中的六年 ,一直是黃澂先生擔任校長,他對培養附中的自由風氣,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

另外,附中當年在吳貴壽主任的主持下,具有全省最為人稱道的體育課程,這使得附中不僅在各項球類、田徑的競賽中名列前茅,而且令每個學生都勇於參與體育活動,增強體質、磨練毅力、學習合群、善於組織。

2005年4月我在北京,正值連戰學長(高24班)打破國共凍結,前往北京作歷史性的訪問。他到北大作了一個高水平的演講,事後我聽到許多大陸官員、青年才俊讚揚連學長的演講,認為那是台灣教育的成功。連學長的「大家風範」,顯然已把附中的精神表露無遺。

 

實驗11班好老師多

 

除了一般標準招收的班級外,師大附中在1950年到1961年間,曾招收過「四二制實驗班」,是初中直升高中的六年一貫班級,與台灣所使用的標準三三制中學教育制度完全不同。個人回憶起來,當年實驗班招收的學生與其說是優秀,更應該算是幸運。因為他們得以擺脫緊張、激烈的高中升學考試,沒有束縛地盡情思考、探新。另外,他們在這成長過程中,獲得六年師友共處、切磋砥礪與守望相助的人生經歷。

我在附中六年中受到許多難得的好老師的教導、薰陶,如沐春風。其中國文老師祁懷美、李、錢倫寬;英文老師李雲珍、陶立箴、楊力宇物理老師張書琴、郭子克;數學老師丁權、黃璟然、羅崇光、林民和;化學老師江芷;生物老師唐玉鳳歷史老師鄭振模、董道明;三民主義老師儲亞夫、程敬扶童軍老師沈同倫、黃羅音樂老師楊蔭芳、柳挹群、劉德義;勞作老師秦彥斌;體育老師吳貴壽、敬果、林承等等,最使我懷念、感激。

 

附中造就不少英才

 

「看我們附中培育的英才,肩負起時代的重擔。」這半個世紀來,附中不知造就了多少英才,分別在學術界、教育界、文藝界、工商界有所作為。我以前在大陸從事合作建設工作多年裡,也遇到許多附中的學長及後輩,他們都把在附中打下的良好基礎及所學「 照耀著祖國的錦繡河山」。

高24班連戰、高31班陳履安、實驗5班吳伯雄、實驗10班張博雅、高47班郁慕明、高128班陳沖,以及本班劉兆玄,都在台灣政界做出很大的貢獻。毛高文(高37班)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教育部長,為造育英才獻身。初36班熊耀華(古龍)的武俠小說名滿天下。另高58班王贛駿成為第一個上太空的中國人,傅達仁(初8班)是籃球國手、名體育評論員,劉國松(高16班)在繪畫上有重大成就。他們都是附中的驕傲。

本班同學均敦品力學、有守有為,成就斐然。因篇幅有限,僅略舉數人如下:李靈峰現為全球知名的高能物理大師;周鑫鑫從事高科技光學研究,已獲專利近百個;王宗方在流體力學領域做出卓越的貢獻;蕭政在經濟學上有重大突破,享譽國際。毛渝南、郭隆和姜文焯是本班三位實業家,創業卓然。唐晴川從事神職佈道,現為美國南加州著名牧師。林中明專攻文學有年,著作等身。最難能可貴的是王右鈞自大學畢業後即返回母校教學,任教達42年,是附中教學最久的老師,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

 

昔年植柳今落

 

我們班上最早去世的是阮文英,他初中畢業後投考空軍幼校、官校,後在台海上空夜航中殉,享年不到30歲。我曾多次專程去新店空軍烈士墓弔祭他,不勝唏噓。我們同中患癌症的不少,王佑民、毛為文、林至中、孔繁謀、朱怡均去世多年。有人懷疑是當年附中後面的稻田用了一種強烈的美國農藥所造成。走筆至此,不禁想到本班同學總共已有15位作古。回思50多年前大家在附中歡樂的崢嶸歲月,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不免有昔年植柳,今搖落之悲!

在我一生中,少時受我父親薰陶,其後長年與胖子切磋砥礪,學到了幽默,使我在畢生起伏顛簸(the vicissitudes of life)中,憂傷時尋回歡樂,孤獨裡不覺寂寞!翟大鵬為人豪爽、以義交友,不幸十年前因心臟病突發,猝然而逝。當時我在北京得知噩耗,頓時回思自新生訓練相逢,那六年及其後一共整整的50年裡的許多歡聚時光,不覺淚水已然盈眶。

2015年是本班同學進校60周年紀念,4月正值附中68周年校慶。我將遠渡重洋、萬里跋涉,回到附中,與李雲珍老師初一導師及幾十位同學重聚;只是念及許多老師、同學均已物故,當年師友歡聚、風華盛茂早已逝去,興奮與悲戚在心中交戰。我想當我像60年前一樣,看到附中的大門時,會深深感到:「我願時光倒流,讓我重循那六年師友歡樂共處的崢嶸歲月!」

 

(作者係師大附中實驗11班學生,後在美從事石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