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落幕的台灣九合一大選,雖是地方層級的選舉,但對兩岸關係有一定的影響與啟示,可以視為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之後、2016年總統大選之前的一次檢驗。
路並非筆直的,而是曲折向前的,兩岸關係更是如此。兩岸壁壘對立超過半個世紀,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可說是對兩岸關係造成了爆炸性的破壞。但也因為有這八年的大破期,從而才開啟了2008年兩岸關係的新局,也就是目前所處的和平發展機遇期。
大陸對台學者經常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了「深水區」,一方面說明兩岸關係確實比過往更為鞏固也更為深化,另一方面則代表兩岸關係的階段性發展遭遇了瓶頸。當前兩岸關係的瓶頸,體現於2014年3月太陽花運動,更體現於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滅頂式的慘敗。
造成兩岸關係瓶頸的原因,歸根究柢,還是在於台灣社會本質性的政經矛盾──政治上親美,經濟上傾中。台灣並未體認到此矛盾對社會發展根本性的傷害,而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更是在加深此矛盾,無論馬英九宣稱要「撥亂反正」或是「脫胎換骨」,但其兩岸政策始終停留在「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甚至是「只經不政」。
而馬英九政府的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擴大了台獨與獨台的生存機會,模糊了兩者的界線,製造更多台灣可以自外於大陸的想像空間。最終的結果就是,不斷加深政經矛盾的鴻溝,並且在政治上不斷遠離中國大陸,再加上全球化之下,社會階級矛盾緊張關係的交相作用,國民黨狂打的「經濟牌」毫無效果,台灣選民對國民黨所主導的兩岸關係進行大規模的反撲。
可以預見的是,兩岸關係將進入停滯期,但中國大陸早已表態,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不會改變,因此主動權將回到台灣手上,端視台灣人民如何抉擇。如果2016年民進黨贏得大位,兩岸關係的停滯期有可能更長,但換個角度來說,是同時預示著這將是再下一波兩岸關係進步的前奏,畢竟黎明前總是黑暗的。
國民黨與馬英九的大敗,並不等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就此戛然而止。兩岸關係或將停滯,但彼此的緊密關係已經難已逆轉。要想突破兩岸關係的瓶頸,關鍵在於台灣人民是否能自覺地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打破政黨與利益集團的壟斷,成為推動兩岸關係下一個新階段的新動力。當務之急就是台灣社會必須揚棄長年以來難以撼動的兩岸對立舊思維,化解內部存在的政經矛盾,才能將兩岸關係曲折的道路推向坦途。
(作者係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