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終於走了,綠營推崇他是「民主先生」,藍營批評他是「黑金教父」,會有正反兩極如此不同的評價,也證明其一生為了一己之私,翻來覆去的本質。隨著李的離世,許多問題也被帶入墳墓,不知將來會否能有所解答,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就是蔣經國為何找了李登輝這樣的接班人?蔣經國傳承給李登輝的,是李後來執行的路線嗎?
「催台青」變成「去中國」
1990年4月17日,蔣宋美齡在婦聯會40周年會慶上說,「今社會紛亂盡歸咎選自大陸各省之老輩中央民意代表之未退,有欠公允,…台灣僅雖中華民國之一省,一旦老代表齊退,而選自本省之代表則為省之代表—議員,焉得稱之謂中央民意代表?依法何據耶」。蔣宋美齡的質疑得從蔣經國開始說起。
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推行了被外界稱為「催台青」的本土化政策。其實「本土化」這樣的主張並非蔣經國獨有。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生效後,反攻大陸無望、代表中國亦不可得,國民黨內即有這樣的聲音,楊西崑與雷震便分別提出更改國號為「中華台灣共和國」(The 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中華台灣民主國」(The Democratic of China-Taiwan)的建議,完成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在地化」。
只不過蔣經國「催台青」的目的,是面對到從大陸來台的菁英逐漸老化,若依舊從外省籍人士中尋找人才,則國民黨的統治正當性勢必面臨挑戰,因此無可避免必須拉攏在地菁英。有「催台青」政策,才有了李登輝被拔擢的機會,等到李登輝一朝大權在手,便加碼全面「去中國化」,「催台青」反成了中華民國的催命符。
蔣「討好」成了李「土斷」
蔣經國最被獨派津津樂道的一句話,便是他1987年時所說的,「我在台灣居住、工作40年,我是台灣人,我也是中國人」,獨派喜歡強調這代表「外來者」的蔣經國,開始「認同台灣」了。其實,蔣經國這番話,不過是為了討好一般老百姓的懷柔之策,並沒有放棄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但傳到李登輝之手後,就變成了「土斷」政策的執行。
自古以來,偏安政權為使外省籍人士斬斷與故土連結的手法便是「土斷」。在李登輝任內,1992年立法院修正了「戶籍法」,將身分證上的本籍改為出生地,從此生在台灣的人,就只是台灣人,不再是「外省籍」人士了。外省籍人士倘若願意接受「土斷」者,即可獲李登輝封為「新台灣人」,不願接受者,則成為「非主流派」,逐步被排擠與邊緣化。
李扶植在野、毀掉黨國
去年(2019)日本《產經新聞》,自7月14日起連載《李登輝秘錄》。第1集的題目是「收到『讓在野黨成形吧』的密令」。文中指出,1986年2月7日農曆年前,蔣經國指示李登輝「過完年後,建立一個與黨外人士溝通的管道,由你本人參與」。蔣經國為何突然有這樣的想法,或許其來有自。
美國前中情局(CIA)副局長克萊恩(Ray S. Cline),在他所寫的《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聯經出版社1990)(Chiang Ching-Kuo Remembered, 1989)一書中,透露出在他與蔣經國交往的過程中,他不斷將美式價值與思想,潛移默化小蔣。在那個時代,大陸改革開放的成果尚不明顯,美國的富強卻是眾人皆知,因此當蔣經國在思考政治體制改革時,自然會把美式政體,視為可參考的模版而加以仿製。
這剛好正中美國下懷,透過李登輝的接棒,持續推行扶持在野黨的政策,利用政黨補助金等方式,使民進黨壯大,同時以各種威脅利誘的手段,拆解黨國體系,使國民黨菁英忙於內耗、內鬥,葬送大好江山。最終完成本土相互輪替的兩個政黨,使整個島嶼符合美式價值,而得到美國的全力支持。
「李友友」如何見蔣經國
蔣經國的驟逝,以及其御醫在其走後立即離境,使台灣有人懷疑蔣是遭到美方「家法處置」(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毛鑄倫語),原因或許與蔣經國突然開放大陸探親有關。據傳在台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探親政策的次日,克萊恩就飛到台北,對著蔣經國大吼大叫地說:「我們美國人沒有準備好,你們怎麼可以開放探親?」並對蔣私下派密使與大陸溝通不滿。不過,這樣的說法,恐怕必須有更多史料出現才能證明。
綜觀李登輝的掌權歲月,固然有許多令人氣憤扼腕之處,但倘若國民黨上下一心,不為一己之私,堅守民族氣節,李登輝又豈有禍害國家社稷的機會?如今李登輝雖離開人世,但其徒子徒孫充斥整個台灣,若無翻天覆地的大改變,則蔣經國時代的文化思想不可能重見天日,不知道那些在過程中助紂為虐的李友友們,九泉之下可有臉見蔣經國?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