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台灣經濟沒有「遠中」本錢|林建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蔡英文想以「新南向政策」來「遠中」,可是,東協國家經濟再好,也無法替代大陸的市場優勢,執意硬抝下去,恐怕遲早又要面臨「髮夾彎」大調整。

 

「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政府為台灣外交突圍,積極加入國際社會的一個外向型政治經濟戰略手段,並已成為林全內閣的首要急務。只是,理性比較東協與大陸,兩者規模、前景明顯有差,令人不得不疑慮此一決策是否明智。

「新南向」成功機會極小

 

儘管蔡英文就職演說夾雜著「安撫中國」的企圖心,但其「新南向政策」戰略計畫中又明確傳達了「親美日、遠中國」的核心國政策略,企圖透過「新南向」擠進美國的亞洲夥伴行列,拉攏東南亞國家構築「排中的價值同盟」,協力對抗大陸。針對此戰略思維,目前所見國際智庫機構皆認為,小英遐想成功的機會極微小。

整體而言,「新南向政策」並不被國內外經濟觀察家看好。就在520前一天,奧地利駐台商務副代表解聰文(Martin W. Hiesboeck)在其給蔡總統的五大建言書中,第一大點建議就明指:「應立即停止南向(Move South)政策」,停止進行透過東南亞發展全世界空間的計畫。

 

東南亞發展帶來想像力

 

小英旨在脫鉤中國市場的「新南向」,是希望把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貿易,及從中所能取得獲利順差的現實與機遇,在她的管理下,移轉到東協國家新組成的東協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去,以安定「勇敢的台灣人」面對她拒絕說出「九二共識」之後,可能萌生「失去中國大市場恐慌症」的憂鬱意識。

然要檢視「新南向」的可行性,自然得回溯過往的歷史經驗。1990年代後半期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原寄希望於投資東南亞的槓桿效益,卻難敵現實的冷酷而徹底失敗。

雖然,最近十年,東協國家區域經濟已踵繼中國崛起的拉動力量,加速亮麗成長發展,而被國際經濟社會認為,改制成AEC的大東協社會區域經濟,很快可以全面接替中國,成為全球頭號的新興「世界工廠」。尤其它有中國總人口半數的6.23億人,擁有中國四分之一強、高達2.6兆美元GDP的經濟規模,人均所得4,130美元的購買潛力,皆足可與中國市場的消費水準相媲美;這一急遽躍升的發展,當然給小英刻意「遠中」的政策取向帶來莫大的想像力,以為可以利用東協社會作支點,有效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內需市場」理想的延伸擴大標的。

 

東協取代不了中國大陸

 

不過,「新南向」的夢幻價值,可能經不起幾項現實條件的冷酷挑戰,根本取代不了中國大陸市場的既有地位與貢獻。

第一,在可預見的未來30年,大東協社會的成長與擴張結果,仍然抵不上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實力與發展階段層級。大陸已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外貿易總額突破3兆美元,占全球市場13.2%份額,是今天全世界外國直接投資(FDI)最大的投資金主,也是第一大接受FDI的發展中國家,人民幣更已是全球第4大支付貨幣,很快就會超越英鎊、歐元,直逼美元的地位,中國亦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

對台灣經濟的現在與未來而言,捨棄一個近水樓台的豐厚大順差市場,反智地轉身追求一個仍然相對緩後的不確定市場,應該不是具有高度現實智慧的思維與政策抉擇。

第二,「新南向政策」可獲利的空間,並不具備足夠的可替代價值。可預見的中期未來,東協社會本身的市場規模及發展性,整體仍遠遜於中國內需市場,尤其,過去30多年,台灣取自於大陸的獲利機遇與獲利空間,未來所能得自於大東協社會的潛在替代率,恐怕連20%都不到。

第三是,產業經濟發展可能轉進全球性國際大市場的機率與競爭力,藉由大東協社會的中繼價值,也遠遠不及藉由中國為中繼站的價值。中國經濟早已從「最大世界工廠」轉變為「大世界工廠兼大世界市場」或「最大潛力世界市場」,其購買力的量與質規模固不在話下,僅就「世界工廠」的功能角色一項,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大東協社會所能加值的世界聯網關係及國際競爭力,根本難以相比。

 

拿不到進東協「入門票」

 

第四,台灣進入東協所面對的「進場門檻」障礙,勢必難以突破。未來「新南向」想要成功,必須先解開「鎖國自閉政策」所設下「對外經貿往來絕對不能輕易鬆綁、也不容輕易放任自由開放」的諸多阻礙,特別是針對中國所設下「不得黑箱」的政治障礙,讓台灣擴大FTA及參與東北亞經濟圈、RCEP、FTAAP等區域經濟整合成為不可能;小英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反服貿和貨貿,更使得台灣拿不到AEC的「入門票」。

小英新政府想藉「新南向」達成「遠中」的戰略目標,其實是讓台灣經濟「睜眼背棄大機遇,盲目緊抓小浮木」,是極度反智的作為,只會挫折現下的經濟實力、減損未來的潛能,而不會增益台灣經濟的擴大發展。

面對今天嚴峻的國際情勢,小英政府必須有高度務實的自我認知,而且要充分瞭解國際情況的變化趨向,才足以找到真正裨益於台灣永續發展的前瞻願景。

小英政府若一廂情願地認定,只要緊抱美、日的支持,就可以遠離大陸的政經影響與市場效應,對抗中國文化血脈綿延的力量,這種極其天真的思維與空泛的戰略作法,恐怕都必須及早做出「髮夾彎式的」另一次大調適與改變,否則,台灣社會的政經大危殆,恐將急襲而至。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