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莫斯科看美國的炮艦外交及四國聯盟|姜書益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美國航空母艦最近停靠越南峴港,希望能拉攏河內與北京對抗,而川普積極推動美日澳印四國聯盟,也是企圖對中國進行全面圍堵,所以亞洲情勢未來發展值得注意。

 

 

美國的炮艦外交

 

   3月5日,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卡爾文森號航母訪問越南峴港海軍基地,這是自1975年越戰結束以來,第一艘在峴港停靠的美國航母。峴港是越南的一個深水港,戰略上極為重要,控制此港便可控制整個南中國海。峴港也是一個自由港,各國軍艦、商船均可前來加油整補,其中也包括俄國船艦在內。但它不能與其南面300公里的金蘭灣混為一談,越戰期間後者曾一度是美海軍重要基地,戰後亦成為蘇聯的海軍基地,如今則是越南的海軍基地。越南政府最近宣布,俄國海軍艦艇可隨時來訪,但不可長期停泊,至於美、中軍艦則每年可停靠該港一次。

自從美越關係正常化以來,1995年美國戰艦曾多次前來峴港,包括航母史坦利、華盛頓號均曾停泊,但因巡弋之故,未曾真正停靠碼頭,而此次卡爾文森號航母則完全停靠碼頭前後5天,期間該艦官兵在峴港附近進行多項慈善活動,包括探訪一群曾在越戰中受美軍落葉劑傷害的越南病童,並與越南進行運動友誼賽,越南歌舞團亦登艦表演。美國媒體對此大肆報導,並稱這是自1965年美軍從峴港攻擊北越以來,兩國關係的全面改善。報導並指出,美國十分重視與越南擴大合作關係。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福勒(Bryant Fuller)上將表示,美國海軍戰艦此次在南中國海進行特別任務,主要目的是在破除外界的一些錯誤看法,認為川普政府只注重北韓核武、中美貿易逆差等問題,而忽視其他亞太問題,此次行動充分顯示,美國在本地區仍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越南採取平衡外交

 

越南當然希望聯合一些同樣與中國有競爭的國家,強化其在本地區的影響力,但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經驗,它更深切瞭解在外交上必須審慎,在大國關係上必須維持平衡外交,才不會引起另一場流血衝突。越南諺云:「勿吵醒門後沈睡的龍。」所以對河內而言,區域穩定極為重要,由於川普表示,中俄都是戰略對手,並主張建立美、日、澳、印四國聯盟戰略對話,因此,越南和其他東協國家再度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河內的外交決策一直堅持所謂「三不」原則,也就是不讓任何國家在越南建立軍事基地、不參與任何軍事同盟,也不與任何國家建立對抗第三國的聯盟。2013年越南共黨第13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確認了此原則,至今絕無任何理由放棄。

近年美國積極拉攏越南,企圖在越南軍火市場上排擠掉俄羅斯,為此美國取消禁止向越南出售武器的法令,最近更向越南提供一艘漢米爾頓級(Hamilton)的巡防艦、數艘日本已使用過的美製砲艇,以及數架無人偵察機。但目前越南並未主動向美方提出採購武器的要求,因為俄製武器價廉物美,且多年來越軍早已習慣使用,何況俄羅斯從未指責過越南的人權問題。

越南對與美國發展關係一向持審慎態度,任何行動均先知會老友北京。150年前,法國艦隊進入峴港隨後控制整個越南,而今天美國航母又開入峴港,不過,其目的卻是北京,所以這次美國的「炮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與19世紀的法國「炮艦外交」,目標顯然有所不同。

 

重劃亞洲的政治版圖

 

最近幾年,華府最重要的戰略就是「重返亞太」和TPP,不過,其唯一目的就是遏制中國影響力的擴大。目前川普推動美、日、澳、印四國聯盟的目標也是要圍堵中國,川普的計畫其實最早是由日本首相安倍所提出。2007年安倍訪問印度,在國會演說時,邀請印度加入四國聯盟,並將其發展成「一個自由繁榮的軸心」。

對此,中國自然不會坐視,立即對四國的作法表示強烈不滿,不願找麻煩的印度、澳洲決定與日本保持距離,然而,10年後安倍再次連任,他除重提此構想外,並準備修改憲法,讓日本重新擁有建軍之權,也開始成立「亞洲民主國家聯盟」。2017年川普訪問亞洲之前,為安倍所說服,支持其成立聯盟的構想。川普在峴港APEC上首度表示:「我這次訪問越南、印度─太平洋中心…」,這個「印度─太平洋」新名詞,立即引起與會國家的關注。有人認為,這是川普區域安全的新理論,但也有人論說,這只是川普的一項試驗而已。

無論如何,川普在峴港峰會上將過去分開的印度、太平兩洋,合併成印度─太平洋地區。其目的是在拉攏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印度,以對付日益壯大的中國,而印度業已改變對印太戰略的看法,這主要是由於在洞朗邊界衝突後,新德里與北京關係惡化之故。此外,美國最新的國防戰略更強調,美、日、澳、印四國聯盟將成為本地區的安全機制。華府的美國戰略暨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指出,美國國防預算減少,不僅會使印度─太平洋地區安全秩序削弱,也將對美國全球戰略目標構成挑戰,美國必須與澳、日等重要盟邦進行更緊密的合作。美國在本地區不只必須對抗北韓和中國,還要發展出一套符合戰略利益的權力平衡。

 

北京決定四國聯盟前途

 

四國聯盟將就重新恢復戰略合作進行磋商,包括新印太戰略的規則,航行及自由飛越的權力,擴大海上安全合作,北韓核武及反恐主義等。儘管要想將四國聯盟建立成類似北約的組織架構,距離尚遠,不過,凡事起頭難。如在自由航行及飛越問題上,四國皆認為,中國對南海的主權要求,遠超過19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的規定。當然,各國對該公約有不同看法,如美國認為其軍艦在未接到指示前,可以自由前往任何海域,但印度、中國則認為,外國軍艦需得到允許,才可進入他國領海或專屬經濟區。不過,四國對中國海軍力量快速增強,以及開發人造島使其變成軍事基地,均支持美國自由航行權的主張。

澳洲是個面對印度、太平洋的國家,對中國填土造島甚感憂慮,所以參與美日聯合軍演,但它三分之一的出口均仰賴中國市場,這使得它進退維谷。印度莫迪總理雖支持美國對華的強硬態度,但對航行及飛越自由、北韓核武均不願提及,因為中印兩國貿易總值接近700億美元。新德里不希望與北京原本已複雜的關係更形惡化,也不願捲入中美衝突,加上印度在外交上一向採取一貫「不參與」國際紛爭的傳統政策。

對於四國聯盟,中國外交部已表示:「在亞洲形成任何集團和聯盟,不得影響第三國的利益。」不過,無論四國聯盟成立與否,都絕無法阻擋中國影響力在本地區的發展,因為中國在本地區的發展極為迅速,北京「亞洲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要比美國推動的四國聯盟快得多,未來中國極有可能利用四國聯盟間的矛盾各個擊破。

 

結語

 

川普政府2017年底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特別將中國定位於「戰略競爭對手」,並已推出貿易戰、台灣牌等手段,以遏制中國的崛起。此外,更提出「印太戰略」以牽制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所以,無論美國航母巡弋南海或停靠越南,或加速構建美、日、澳、印四國聯盟,其最終目的都是在對北京進行全面包圍,鞏固美國的地緣戰略優勢。不過,華府這種「美國優先」的「戰略自私」,自然會引起印太國家的疑慮,它們既不想成為遏制中國的馬前卒,也不願因與中國對抗,使其經貿實質利益受損。河內不僅堅持其平衡的外交政策,日、澳、印亦開始尋求與中國進行對話,這種發展趨勢值得注意。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