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欣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編輯、出版一本有關保釣的書。理由有二。其一是,我既非老保釣,亦非專門研究釣運或釣魚台問題的學者,似不具出版保釣專書的基本條件。其二是,過去50年,已出版過太多有關保釣的書刊,即使未刻意收集,我書架上也擺了好幾十本又厚又重的保釣書刊及保釣研討會、論壇的開會手冊;而且這兩年又有好幾本新書陸續出版,似乎無需再添加一本。不過,最近經我認真重新思考,發現以上理由未必成理。
有關第一點,我高中時認得的不少朋友後來成了保釣分子;1974年到美國留學先後認得的朋友,很多都曾積極參與過美國的保釣運動;1988年自美返台定居後,經常往來的朋友及共事的同志不是老保釣,就是曾受釣運影響的人;兩岸開始交流後,我又認得了一些在70年代就「回歸」的老保釣;2003年加入「中國統一聯盟」,2010年合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2013年加入「臺灣釣魚臺光復會」後,前往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抗議日本政府非法購買釣魚台,日本公務船騷擾台灣與大陸漁船、石垣市將釣魚台片面更名為「登野城尖閣」,以及抗議美日狼狽為奸等等,更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2013年9月創辦《觀察》至今,不少保釣人是雜誌的作者及專訪的人物,2020年11月號雜誌更以《保衛釣魚台50年》作為封面文章。綜上,我雖算不上是個「保釣人」,但受到釣運影響、至今仍為保衛釣魚台奮戰不休,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似無需自我設限。
有關第二點,今年2月下旬我曾答應「臺灣釣魚臺光復會」理事長劉源俊,與該會共同出版去(2020)年11月21日「保釣發起50周年紀念研討會」的論文集。不過,之後不久,我即發現該論文集分量不足以出版專書,乃向劉理事長據實以告。由於這件事,我重新翻閱了手上的保釣書,發現較早期的多半是文獻匯編,最近十年主要是保釣論壇、研討會的論文集,這兩年則偏向保釣人的口述歷史或訪談錄,例如我最近仔細拜讀的《春雷回想─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口述文集》(由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印發,下稱《春雷回想》),以及在台北出版的《保釣風雲半世紀─保釣運動領軍人士的轉折人生與歷史展望》(下稱《保釣風雲半世紀》),其中有超過60位老保釣親口述說他們發起、參與保釣運動的過程,以及幾十年後如何看待或反思這段歷史。
這些書當然都極有價值,因為如果沒有保釣原始文獻,我們無從知道當年運動的緣由、過程及後續發展;各次論壇及研討會的受邀者皆是最具代表性的保釣人,其發表論文、發言稿確實引人深思;而口述歷史更可讓後人最直接了解保釣人的心路歷程,有高度參考價值。不過,我一直很遺憾台灣的讀者對於居住在大陸及海外的保釣人士,除少數幾位之外,所知不多。這可從上述兩本書只有四位受訪者重疊,大陸舉辦過多次保釣研討會,在台的老保釣出席者不多,報章雜誌更鮮有報導,得到明證。我個人認為,這個缺憾可能導致台灣人對1970年代初期海外釣運未必有全面性的了解,對保釣運動何以快速轉型為統一運動更難以理解。為彌補這個缺憾,也為增加新的元素,我開始重新構思,朝以下幾個面向努力。
保釣人憶保釣及後續運動
本書第一篇「保釣人憶保釣及後續運動」,又因作者、受訪者所在地不同而分成三章,但不論人在何處,不論他們當年的政治立場為何,不論之前之後從事何種專業,他們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他們都認為保釣運動影響了他們的一生,也都在釣運基本上結束後,持續地為當初的理想事業繼續奮鬥著。
第一章是「回到台灣的保釣人士」。曾任東吳大學校長的劉源俊,先於2008年出任「中華保釣協會」首任理事長,又於2013年自己創立了「臺灣釣魚臺光復會」,持續舉辦了七次「光復釣魚臺行動論壇」。陳美霞的夫婿林孝信1979年在芝加哥成立了「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二人於1997年回台定居後積極推動釣魚台教育計畫,林孝信2015年底過世後不久,陳美霞正式成立了「釣魚台教育協會」,除繼續推動釣魚台教育工作外,也大力協助漁民爭取漁權。新竹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雅明著作等身,但為紀錄保釣人的心路歷程,他自2008年起即開始訪談多名保釣人士,再經多方努力,終於出版了《保釣風雲半世紀》。邵玉銘回台後擔任多項政府要職,但始終未忘情釣運,不僅於2013年出版《保釣風雲錄》,現仍在努力籌錢拍攝釣魚台紀錄片,想把保釣的愛國精神傳承下去。作為美國保釣運動發起者之一的胡卜凱,為本書詳細記錄了他50年從未間斷的保釣人生。更難得的是,在1971年參加過美國華府大遊行、安娜堡「國是會議」、紐約「中國統一討論會」三大盛事的邱守榕,為本書首度寫下兼具知性與感性的保釣文章。
第二章是「回歸大陸的保釣人士」。受到釣運影響,於1972年10月從美國去大陸定居的林盛中,在他2009年7月(兩年後他即因病過世)撰寫的文章中說,他「默默地在工作崗位上奉獻力量,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也有機會在促進國家和平統一方面盡一份心力」,這確實是林盛中70年生命的寫照。在美國已取得大學終身教職的蘇紀蘭,經過多次申請後,終於1979年到了大陸,從此投身於中國海洋科學研究,也成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蘇院士文中坦率談到,他與家人當初在物質條件較差的大陸定居下來的過程,這段經歷對2000年之後到大陸求學、就業、經商的台灣人來說,或許很難體會,但更凸顯出當年保釣人的決心與毅力。吳國禎在釣運尾聲才到美國,但受釣運影響,他在取得博士學位前就立志「回歸」,不僅在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教育英才,也促成了海外老保釣將珍藏的保釣文獻捐給清華大學圖書館,並催生了「紀念保釣統一運動50周年研討會」。不幸於2016年過世的曾宗偉,是我在洛杉磯最早認得的保釣朋友之一,1979年春天在他的推薦下,26歲的我首度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雖然只有短短20天,卻對我之後的人生抉擇產生重大影響。曾宗偉1984年就放棄了洛杉磯高薪工作,想到大陸做生意「幫助海外的促統運動」,但一直到1999年才終於找到商機,從此定居太倉。
第三章是「居住在歐美的保釣人士」。老保釣花俊雄50年後依然活躍於紐約及全球的促統運動,並且筆耕不斷,長期為台灣多本雜誌供稿。陳治利是「保釣0團」 五人之一,與妻子王肖梅長期致力於兩岸交流、幫助大陸貧困學生。黃哲操是「保釣二團」成員,在紐約市立大學任教外,成立了「亞美文化協會」推動兩岸學術交流,現擔任「美國保釣基金會」主席、紐約華人社團聯席會理事長。葉先揚參與過多本保釣文集的編輯工作,又多次到台灣及大陸大學任教,教育兩岸英才。高志雲擔任過「四達公司」總裁,目前仍熱心參與保釣人在美國組織的兩大公益團體:「滋根基金會」及「美國保釣基金會」。劉虛心1971年與幾位保釣朋友在柏克萊,開辦「中國青年之聲」廣播節目,長達六年之久。德國的胡祖庶,與謝芷生創辦了《歐洲通訊》,該刊一直持續到1980年。
釣運的歷史定位及傳承
第二篇「保釣運動的歷史定位及傳承」。有關歷史定位,因人在獄中無法參與台灣保釣運動的陳映真,在保釣文獻集《春雷之後》的前言,寫下他怎麼看保釣運動,原文發表於2005年7月,16年後重讀該文,我依然被他犀利的分析所折服,被他愛國愛鄉的情懷所感動。錢永祥、鄭鴻生是台大保釣運動的中堅分子,又是「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當事人、關係人,50年後仍致力於探索保釣運動的歷史定位,二人文章引人深思。張鈞凱的碩士論文寫的就是台大保釣與學生運動,又親身參與了統運,對保釣如何轉型至統運有獨到見解。吳國禎認為釣運的歷史價值,主要在於那一代的台灣留學生因參與釣運而認識到,除了統一,台灣沒有別的路可走,今日亦然。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教授王玉國,從大陸學者的觀點分析了釣運引發台灣留學生對新中國的認同。
有關釣運的傳承,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學院前院長井迎瑞去年首度寫下他與「綠色小組」的歷史淵源,藉此懷念洛杉磯一批在1980年代為台灣民主運動努力付出的同志,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37歲英年早逝的王菲林。為抗議「台大哲學系事件」,1973年2月18日在台大校園,以鮮血寫下「統一、奮鬥、救中國」的郭譽孚,是我高中認得的「建中青年」之一,我因他們看了大量的1930年代中國文學(很多年後才知道那些原來是陳逸松先生的藏書)及舊俄的小說,使我比同齡者較早開始憂國憂民。十多年後在台灣與老友們重逢,很高興知道大家都還在忙著為台灣的前途找出路。
學者看釣魚台問題
第三篇是「學者看釣魚台問題」。保釣書較少涉及學者對釣魚台問題的研究,想必是擔心讀者對學術性論文不感興趣。但此篇所挑選的五位學者:大陸學者張海鵬、劉江永、鄭海麟,以及台灣學者張麟徵、何思慎,不論在中國近代史或國際關係研究上均有深厚造詣,他們不僅在有限的篇幅內,把釣魚台的主權屬性、釣魚台問題的根本性質說得清楚明白,更對如何解決釣魚台問題提出精闢分析與建議。
保釣資料收藏及口述歷史
第四篇「保釣資料收藏及口述歷史整理」。新竹及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於2008及2010年先後成立了保釣資料中心,吸引了海內外大批保釣人捐出手中珍藏的保釣報刊、雜誌、海報等等。二校圖書館均以現代化的技術保存所有資料,並有專人負責整理、分類、上網,除定期公開展覽外,平日也供人參觀、線上調閱。過去十年,此二中心不約而同地展開對老保釣的訪談工作。相信正是因為這些資料的收藏及口述歷史,才使得釣運至今存活人心,也使保釣的愛國精神傳承下來。
感謝謝小芩、李雅雯努力取得《保釣風雲半世紀》出版商的同意,讓本書得以轉載原發表在該書的導讀。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中心專職秘書何玉提供了多篇文章,介紹該館的保釣資料中心及《春雷回想》的整理概述,我也要在此特別致謝。而2007年促成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保釣史料的吳國禎,親自撰寫了這一段歷史,將其艱辛歷程呈現人世。5月19日,當我正在編輯此書之際,忽然傳來捐出第一批文獻的周本初前一晚在美過世的消息,驟然想起周老2008年回台時,我陪他拜訪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往事,不禁感慨萬千。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知道,海峽兩岸的清華人為收藏保存保釣史料付出了巨大心血。
兩岸保釣團體及近期活動
第五篇:「兩岸保釣團體及近期活動紀錄」。在絕大多數人的腦海中,保釣運動只是一段短暫的歷史,而不知道保衛釣魚台,不論是在海峽兩岸或海外,都是現在進行式。為此,我邀請了至今仍積極推動保釣運動的三個團體:大陸的「台灣同學會」、台灣的「臺灣釣魚臺光復會」及「釣魚台教育協會」(依成立時間次序)主事者,撰文介紹其團體成立的宗旨及舉辦過的活動。
從這三個團體近年來經常舉辦保釣論壇、研討會,並以各種形式對日本不時進一步侵占釣魚台提出嚴正抗議可知,保釣運動仍在持續中,它與時俱進了(例如在論壇上討論「兩岸共同的保釣策略」),且有更多更廣的面向(例如論壇設計了「大國博弈下的東亞局勢」、「一帶一路與東海南海政經局勢」等課題),增加了合作的夥伴(例如「釣魚台教育協會」捍衛宜蘭漁民的漁權,漁民參加協會舉辦的「認識釣魚台研習營」),但目標仍是那麼清晰-要保疆衛土、要捍衛漁權、要收復釣魚台。
藉此,簡單講講我個人對保釣的幾點看法。第一,不是中國人不會保釣,50年前(不分左、中、右)是如此,50年後更是如此。在台灣當前「親美媚日」,甚至有人妄言「釣魚台是日本的領土」的政治氛圍下,保釣及統派團體頻頻走上街頭,抗議日本侵占釣魚台及《美日安保條約》,所遭到的打壓及排斥,未必小於50年前國民黨長期高壓統治的時期,因此,島內保釣人的團結及相互支援極為重要。第二,保釣事關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因此,只要是中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必然也必須持續保衛釣魚台,直至它被收復的那一天。第三,唯有兩岸聯手才能保衛釣魚台。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保釣的重心顯已轉移至中國大陸,但台灣民間提出「兩岸聯手保釣」,可破除美日利用兩岸分隔有恃無恐地進一步侵占釣魚台,事關重大,不容忽視。
終於有了詳細保釣大事紀
第六篇「保釣大事紀」。我翻閱了手上所有的保釣書籍,發現除了《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備有一大張「保釣大事年表」外,其他均未列入保釣大事記,這可能是因1970年代釣運時間不長,也可能是因保釣運動形式多元,又散布在各地,很難不掛一漏萬,還可能是因保釣運動不久後即轉型為統一運動,有人不願承認此事實,或難以判定統運與釣運之間的關係。
在此我要首先感謝北京清華大學保釣資料中心何玉提供了她編寫、程變愛增訂的「台港、海外釣統運大事記」。此外,我參考了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釣運文獻館」、「釣魚台教育協會」網站、劉源俊在文章中匡列的事件日程、李雅明在多次演講時展示的大事圖表,以及維基百科上與保釣有關的記錄,並逐一追蹤查考,終於整理出一個較為詳細,供讀者參考指正。
為避免繁瑣,我未加入所有相關時代背景,但又不可避免地交代了一些與保釣運動有關的團體及雜誌,例如最早刊登保釣文章的《中華雜誌》,其發行人胡秋原是「中國統一聯盟」的發起人之一;「人間出版社」創辦人陳映真是「中國統一聯盟」的創盟主席;而老保釣王曉波創辦了《海峽評論》,並長期擔任總編輯。回顧這些人與事可看到,保釣運動其實早就成為台灣社會運動、統一運動的重要一環。
就這樣,在釣運屆滿50周年之際,一本有著不同組合,並加入不少新元素的保釣書就此問世。希望此書能讓讀者對保釣運動有更清楚的定位及認識,並願致力於發揚和傳承保釣運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