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吳國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8年春,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了十多家義大利博物館的收藏,觀賞者可以從一次展覽中,看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和生活,至為難得。

 

始於15世紀,一直延續到16世紀末,發端於當時歐洲最富有和最有文化的城市佛羅倫斯,並擴展到義大利和歐洲其他城市的文藝復興,是歷史上輝煌的文化運動,開啟了西方文明史上的新時代。

 

建築藝術推動城市規劃

 

文藝復興建築根植於古典時代,但不是簡單的形式模仿。建築師們努力領會組合關係和幾何原則,使建築比例均衡。隨著城市功能的增加,城市設計規則和理念越來越要求街道寬闊筆直,建築和廣場規整化。一方面推動新城的建設,也對舊城進行改造,以抵擋新式火器的進攻。這樣的設計要求精確繪圖,這就是為何一些造詣很高的建築師,包括米開朗基羅,都參與了工作。

精確的幾何原理,最具象徵意義的是古代數學中的「黃金比例」被重視,以創造出一種整體的和諧感。這個時期,義大利的很多城市,在藝術、建築、文化生活等方面均表現出強勁的創造力,近代意義的城市規劃理論從而產生了。

這個時期,尖頂拱、細立柱和玫瑰窗,逐漸被半圓拱、巨型柱和壁柱所取代,人們更傾向於淡雅清晰的色彩和裝飾。著名的佛羅倫斯主教堂宏大的穹頂就是建築家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建造的。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傾向於設計完美的城市:城市是圓形的,規整的街道,外面環繞城牆和堡壘。皮恩扎(Pienza)小城就採用不規則四邊形廣場的設計,周邊集中了最重要的建築物。米開朗基羅在1546年設計羅馬的卡比托利歐廣場(Piazza del Campidoglio)時,就是採用此概念。

 

繪畫藝術有重大突破

 

繪畫方面,中世紀的義大利藝術家受拜占庭繪畫的影響,使用黃金裝飾畫面,以凸顯神聖和華貴,這種「金質襯底」直到15世紀末才被捨棄。15世紀早期,布魯內萊斯基發明了全新的線性透視法,他利用數學法則,通過線透視和滅點,線條和參照物,能在二維平面上,創造出立體感和景觀的效果。這樣即使繪畫中的房子依舊是「哥德式的」,但能使畫面上的房子產生深度和三維的空間效果。

「黃金比例」等幾何原理也在繪畫上被利用了。達芬奇(1452-1519)通過色彩的漸變,表現所繪物件逐漸隱沒的視錯覺,這種透視類比了空氣中遠近物體的變化,被稱為「空氣透視」。

 

生活文化情景

 

古希臘、羅馬以雕像和錢幣人像形式來表現人物。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不僅對有名望的人物,對普通的商人,乃至個人也大量湧現,凸顯出強烈的自我意識。肖像畫打破了側面的傳統,頭部呈四分之三的特寫,像是與觀者進行交流,並且要展現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有著怎樣的生活態度和觀念。

藝術朝著世俗化的方向發展,宗教雖仍居重要地位,但聖母子、聖徒被賦予人性化的表現,具有普通男女的面容和神情,有時還被置於風景中。一些描述聖徒事蹟的宗教畫,體現出日常生活內涵;聖母子題材的繪畫,變成對母性自然而真切的描繪;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在藝術中得到新的詮釋。宗教主題的繪畫不只用於教堂,市民階層也用來裝飾私人禮拜堂和走廊。

這段時期,繁榮的商業滋長了奢華的風氣。城市的顯貴們修建了宏偉的宅邸、豪華的別墅(如著名的Villa Giulia),以彰顯其地位。各地頒布「禁奢法令」試圖限制炫富,另一方面則對下層社會群體採取限制,如農民禁穿絲綢服裝,猶太人和妓女還被迫佩戴黃色標誌。

在飲食方面,中世紀與古代最大的差異是區分了甜食和鹹食,下層民眾主要吃穀類、豆類和蔬菜,偶爾有肉,而上層人士則可以享受到肉、魚和異域的食物。

 

人本意識抬頭

 

義大利思想家Pico della Mirandola在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裡說:「我已將你置於世界的中心,在那裡你更容易凝視世間萬物。我使你既不屬於天也不屬於地,既非可朽也非不朽。這樣一來,你就是自己尊貴而自由的形塑者,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你偏愛的形式。」這宣言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思維的深刻變化。

達芬奇的素描畫Vitruvian Man,把人體繪製在圓形和正方形這樣完美的幾何圖形中,體現形體完美的人是古典建築比例源泉的理念。該素描宣示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是宇宙的中心,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和諧的。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