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拜登急推基礎建設遭遇挑戰|戴肇洋 在 Facebook 上分享!

 

810日,美國參議院朝野兩黨歷經數月協商,以69票對30票通過「基礎建設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ct)」。這項號稱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推出「新政(New Deal)」以來,規模最龐大的基礎建設計畫,雖仍需經眾議院同意,但此一喜訊已讓拜登政府稍微挽回其低迷的聲望。

 

依據法案內容,未來五年美國政府可以用1.2兆美元改善現行軟、硬體環境,同時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而打造「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願景。

眾所周知,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成為西方國家「盟主」,因長期肩負國際警察角色,而必須提供更多資源挹注軍備維修更新、海外反恐等事務,導致基礎建設經費遭到壓縮,從1950GDP占比超過4.0%的高峰,至2019年僅有2.7%,在經費不足下,造成既有基礎建設老舊失修,甚至存在高度風險。

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顯示,美國整體競爭力雖名列前茅,但近20年來,其基礎建設排名逐漸被其他國家迎頭追上,最新排名已下滑至第13名;其中,交通建設分項指標落後到第12名,公共事業建設分項更落後到第23名。

壓力來自中國經濟崛起

從上述數據顯示,推出基礎建設對美國維持國力的重要性及急迫性。然而,最大的壓力莫過於來自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崛起。拜登深感美國整體經濟實力正在逐漸衰退,唯有透過加強基礎建設,迎頭追趕中國後發的優勢,否則僅能瞠乎其後。他甚至在公開場合指出:「中國不斷投入巨資從事基礎建設,如果不再採取行動,中國將吃掉我們的午餐,我們必須加強基礎建設」,始能鞏固盟主地位。

在此之前,其實許多宣傳已將拜登政府推出的基礎建設計畫,比喻為80餘年前的「新政」,除解決經濟安全問題之外,將會促進私有部門成長,加速刺激景氣復甦,進而擺脫經濟危機。此項計畫被寄予極高的期望,甚至被稱為「美國就業計畫」,既要提供美國人就業機會,更要解決弱勢族群的所得。

計畫是否能落實存在變數

不過,國際社會觀察的是,拜登政府急推的計畫是否能在其任期內落實,加速美國景氣復甦,甚至扮演拉抬全球經濟的引擎,也提出拜登政府無法忽略的以下幾個挑戰。

其一,拜登政府所推出的計畫,不論在改善公共運輸、公路、水利方面,或是通訊設備方面,都可謂為美國近年來規模最龐大的長期基礎建設計畫。不過,此項計畫未來將採取「分步實施策略」,需耗時五年期程,甚至可能因其他因素拖延更久,這對拜登是嚴苛的挑戰,頗讓國際社會質疑他無法在任期內完成。

其二,拜登政府所推出的計畫,既要落實擴大發揮政府的作用,達到「重建更美好的未來」願景,更希望在短期內可從新冠疫情衝擊下加速景氣復甦步調,藉此改革已飽受詬病的基礎建設落後、族群不正義、不平等,以及應對氣候變遷等問題。同時,拜登規劃進行「一次性資本投資」,以提高美國的全球競爭力。不過,從計畫的部分政策目的加以觀察,似嫌過度龐雜繁瑣,恐難達到立竿見影之效。

其三,拜登政府所推出的計畫將會升高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許多跨國智庫甚至認為,實施計畫恐讓美國加速陷入「財政斷崖」的危機,最後步上「歐豬五國」的後塵。而且拜登政府採取加徵企業稅率,以作為填補投入基礎建設支出將造成財政赤字的作法,勢必惡化美國投資營商的條件,會導致國際投資卻步的同時,迫使美國本土廠商將業務遷移至海外,此對實體經濟部門成長可能產生負向影響。

最關鍵的挑戰是財政來源

拜登政府基礎建設計畫是否能按照規劃步調,如期達到其所期待的「重建更美好的未來」願景,最關鍵的挑戰無疑是在財政來源如何買單?雖然拜登提出「美國製造稅收計畫」,讓基礎建設計畫的支出在未來15年內取得完全償付,甚至在此後財政赤字獲致下降。這些包括:企業稅率從目前的21%提升至28%、打擊企業借助稅制漏洞避稅、提高跨國企業海外投資和盈利稅負,鼓勵跨國企業將工作機會移轉回美國等稅改措施;此外,取消現行化石燃料產業優惠,同時要求污染產業逕向超級信託基金支付款項,以達到「公平承擔清理費用」的目的。

但是在執行稅收計畫上,拜登政府卻又須面對許多關卡挑戰,未來若無法解決稅收較深層的結構問題,則勢必會陷入泥沼難以有所作為。他期待讓美國的基礎建設領先全球各國,屆時恐將步上川普在競選時曾經承諾改善美國基礎設施,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結果卻只是夢魘一場,最後淪為紙上談兵、畫餅充飢的後塵。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