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萬里江山頻入夢──張大千辭世30周年兩岸紀念展|劉祥伶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中國近現代藝壇中,張大千無疑是最受矚目且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尤其他在中年時期赴敦煌臨摹高古壁畫,奠定了他作為一代大師的基礎。香港蘇富比今年10月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秋拍亮點,即主推張大千旅居南美阿根廷時所作、師法敦煌石窟壁畫精髓的《驚才絕艷》。

去年適逢張大千辭世30周年,兩岸特別合辦「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30周年紀念展」,即日起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至11月23日止。

張大千,1899年生於四川,卒於1983年,無論生前或身後,總是擁有一批「大千迷」,獨特的魅力除了來自其全才的書畫創作,另一部分也與其多彩多姿的生活藝術有關。

 

 

繪畫藝術三階段嬗變

論藝術成就,張大千因詩、書及畫的藝術造詣,與齊白石、溥心齊名,被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也與黃君璧、溥心以「渡海三家」齊名。資深藝術研究學者、前史博館研究員巴東指出,張大千的繪畫藝術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早年師習明清以降的文人水墨畫風,作品清新俊逸。如畫人物,取法明陳洪綬細勁古拙的線描技法,《擬老蓮歸去來》通幅以白描法繪製,線條不用墨色,卻呈現清晰精準,是明視度極高的現代高古造型。吉林省博物院便藏有張大千於1949年以前之作百件以上,可以看出其畫學經歷和畫風嬗變的過程。

第二階段是中年期間赴敦煌臨摹高古壁畫,畫風轉為雄渾瑰麗。比如臨摹《盛唐‧伎樂天菩薩》(左右一對)在繪畫風格上皆紋飾繁複,線條流暢,設色濃豔,敷染醇厚,與早年的文人水墨風格相差不可以道里計。四川博物院所藏,除其早期作品外,更有百餘件張大千1941至1943年於敦煌臨摹石窟壁畫之作,這些作品提供了追索其精麗巨構與重彩畫風轉變的重要軌跡。

第三階段是60年代至晚年,張大千旅居西方多年、最後定居台灣,發展出潑墨、潑彩風格,開拓了現代水墨的新境界。尤其張大千畫荷當代獨步,精作無數,如《青綠潑墨山水》有許多部分是底色未乾時,即趁濕潑彩,饒富彩墨交融的趣味。史博館與晚年的張大千互動良好,不僅於海內外為其舉辦多次相關展覽,也收藏張大千作品百餘件,其中多為旅歐所作,展現其由成熟的寫意風格,演變至潑墨潑彩的歷程。

然而,張大千的創作力豐沛,分屬此三階段的作品數量皆相當可觀且面貌多元,因之難有一個文物館的張大千繪畫收藏可以含括全面。可貴的是,史博館與四川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是兩岸收藏張大千藝術作品的重鎮,分別典藏其晚、中、早期風格各異的作品,不但藏品豐富且各具特色。三館於去年手策展,匯集張大千繪畫精品105幅組件,為全面欣賞其藝術成就提供極為難得的機會。該展自去年12月起先於深圳博物館開跑,接續於四川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展出,在大陸巡迴展出近2年後,於中秋前夕移師台北,在史博館進行壓軸展出,為紀念展畫上完美的句點。

張大千的兒子張葆蘿為了這次畫展,專程自美國來台參加開幕儀式,並捐贈一幅張大千70歲的自畫像,讓這次的展覽增添佳話。張葆蘿在儀式上解釋,四川博物院之所以能成為大陸收藏張大千作品最多的機構,源於1949年張大千離開大陸時,將大部分臨摹敦煌壁畫之作交由家人珍藏,1955年其原配夫人曾正容女士將其中百餘件作品捐予今日的四川博物院,也算是完成了張大千的心願。

 

 

張母生產夢見可愛猿

張大千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據說,張大千的母親在生產前夜,夢見一名白髮老翁攜一隻黑猿來到張家,小猿伶俐可愛,張母非常喜歡,於是老翁便將黑猿送給了她,不久,張大千就出世了,因此才會有張大千是黑猿轉世的傳說,而張大千生前也常以戲猿為樂。

年輕時期的張大千,有兩個一百天的奇特遭遇。第一個一百天的傳奇是,張大千讀中學時放學回家的路上遭綁架,原本綁匪逼他寫信以便勒索家人,沒想到他寫得一手好字,結果土匪不但沒傷害他,還反過來奉他為師爺,張大千在虛與委蛇約一百天後,終於跑出匪窩,重獲自由。

第二個一百天的傳奇是,張大千21歲時,因青梅竹馬的未婚妻患病往生,傷心得出家當和尚,法號大千,但因為不願燒戒疤而離開寺廟,後來輾轉在幾處寺廟掛單3個月後,於上海火車站被二哥抓住,逼迫還俗、押回老家。

張大千26歲,經歷喪父之痛,開始蓄鬍,不料一留就留了一輩子,成為著名識別標誌。27歲時,張大千學會打麻將,有一次竟然拿祖傳的無價之寶──王羲之的《曹娥碑帖》抵賭債。母親臨終之前想看一看這件傳家寶,張大千不知如何是好,所幸好友葉恭綽花重金購回這一珍寶歸還。因為這件事,張大千發誓至死不進賭場,還告誡子孫:「誰進了賭場,就不是張家的人。」

 

 

立下宏願臨摹敦煌畫

40歲以後的張大千,不論是年紀、性情、閱歷都進入人生新的階段。有一個很重大的轉變是,他遠赴世界文明瑰寶,佛教藝術聖地——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他立下宏願要將氣勢雄偉、結構嚴謹的敦煌石窟壁畫依原尺寸臨摹,於是攜家帶眷、聲勢赫赫地前進敦煌,一待就是兩年半,完成大小壁畫摹本近三百幅。此後,張大千有了全新的畫風,從宋元明清的儒家風格,回歸北魏隋唐佛教藝術的金麗輝煌、莊嚴殊勝,備受世人認知與肯定。

張大千50歲那年移居海外,他曾在印度大吉嶺、香港、阿根廷、巴西住過。在巴西住了16年後,又搬到美國,直到77歲來台定居。這段旅居西方的時間,他也在布魯塞爾、雅典、馬德里、日內瓦等地展出新作,建立國際地位。因為在歐、美、亞等洲際間的畫展不斷,恰好藉此旅遊世界各地,對其見識的增廣與心胸的開拓,多所助益。

 

 

兩岸共同文化財

張大千一生居住過許多名園,也打造過數個理想居所,為自己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比如在巴西聖保羅購地打造中國式莊園「八德園」,以及回台定居在外雙溪打造了「摩耶精舍」。兩者庭園內皆設置巨石、遍植奇花異林,還飼養長臂猿和鶴。另外,張大千也講究美食,他認為如果連這種基本的感官品味能力都不具備,如何能有敏銳度極高的藝術欣賞力與創作力?

張大千曾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此次展覽完整呈現張大千早、中、晚期不同階段的繪畫風貌,也帶領著觀眾了解中國書畫的博大精深。

 

 

(作者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