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台灣光復69周年,撫今追昔,遙想當年每在仲秋時期,社會各界張燈結彩,歡慶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美好時光。可是如今,不但普天同慶的場景不復見,更令人驚駭莫名的是,教科書裡竟以「終戰」取代「光復」,國民政府竟變為外來政權,台灣也突然唱起地位未定論,無主的島嶼響徹雲霄,幾百年來,台灣人民所拜的關公、媽祖,剎時間都被打入「外國神」。尤其,別有居心者極力宣揚「仇恨歷史觀」,竟然只因某些政治事件的對立,硬生生將台灣回歸祖國的史實,演繹成國民政府在未能取得台人的同意下,逕自入台統治。完全忘記台灣之所以能夠重見光明,是多少軍民斷頭顱、灑熱血、犧牲生命,才換得台人免於日本殖民、皇民化的荼毒,進而轉變命運,頂天立地邁向自由民主。
不過,回憶歷史,溫厚的台灣人民卻曾留有一首曲子,時刻提醒同胞在那淳樸的社會裡,曾經有一段擁抱如此美好的過往歲月,感念大陸的八年浴血抗戰,這也是閩南社會,源自於中華文化──「飲水思源頭,吃菓子拜樹頭」的良善美俗。1946年由陳波作詞,陳泗治譜曲的《台灣光復紀念歌》,歌詞優美,動人心弦,傳唱數十年不墜,歌詞中有那麼幾句「不能忘」: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台灣光復不能忘……八年血戰不能忘……民族精神不能忘……常思量。中華民國地久天長,不能忘。
幾句不能忘,發人深省,點出不忘本乃我中華民族屹立不墜的生存法則,無論時空背景如何轉換,這種深層的文化、民族與國家認同,形成絕對無法割裂的「不能忘」。通俗而言,認同猶如DNA,即文化、民族,甚至是國族DNA。
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台灣民眾與中華民族,乃至台灣近現代史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在60年前,這種台灣與中華DNA是濃得化不開的,無論從文化、血源乃至歷史著眼,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認同。在彼時,無人會質疑台灣社會的原生者,源自於中國大陸,那是「鐵桿」的認同,我台灣子民從唐山過台灣,都是炎黃子孫。可是,自從李登輝執政後迄今的20年左右,在所謂本土化的推動與分離的政治意識作祟下,竟然有人從此否定自己所屬堂號的文化、國族,甚至是國家淵源。
細究這些人為何甘願「數典忘祖」,最終目的也不過想遂行一項虛無飄緲的台獨夢想。如此倒果為因,寧願捨棄這塊土地安身立命的文化、民族、歷史的根枝,卻極力擁抱那永不會存在,且猶如毒藥的果實。如此置台灣人民的幸福於不顧,豈不令親痛仇快!惡意切斷兩岸相互依存的共同命運,和相連一氣的血脈關係,豈非自絕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外。這與長時期以來,使台灣發光、發熱的歷史發展過程,全然背道而馳,令人扼腕不已!
不能忘,中華民族歷八年的浴血苦戰,由多少大時代的兒女悲歌,血肉長城的構築,方能抵禦日寇的狼子野心,爭取到最後的慘勝。我們除應時刻提醒侵略者日本,昔日的軍國主義、殖民主義與皇民化運動,曾帶給亞洲人民多大的苦難。同時,我們也要勸告美國,二次大戰不僅是中國人民,美國也遭受慘痛的損失。如今切不可因圖謀一時的政治利益,忘卻了歷史的教訓,選擇倒向往日的可怕敵人,而站在昔日堅實盟友──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但紀念光復節最重要的,是絕不能忘記,更要效法「抗戰精神」。何謂「抗戰精神」,那是一種全民團結一致,堅卓奮鬥,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戰鬥力。在「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東西南北」的信念下,雖物資極度缺乏,但借由正確的文化、國族與國家觀念引導,凝聚全民力量,爭取中華民族的生存。
不必自我設限,台灣光復節不僅僅是全台灣人的,也是屬於全體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當台灣人民在紀念光復節,傳唱紀念歌之際,絕不可故步自封。面對未來中華民族的發展,且讓我們大膽地與對岸爭奪中華文化、民族與歷史的話語權,這是一種「問鼎與逐鹿」中原的氣魄,更是胸襟,也是光復節的另類紀念!
(作者係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