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荒山陸浪的古化石之鄉-左鎮|尹章義、葉志杰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南左鎮菜寮溪是台灣出土最豐碩的考古遺址,最受矚目的是人類頭骨化石,有人主張這是「左鎮人」。但這是在人類文字紀錄以前的時代,根據相關出土器物所顯示之人類活動證據並不充分,導致我們始終存疑。其他的發現,還有古象、犀牛、野牛、鹿、海豚、鮫魚、貝類和黑熊等,應可說是台灣化石蘊藏、出土最豐富的大自然博物館。這重大考古發現,得歸功於化石爺爺陳春木,他還記錄並寫下多篇左鎮鄉土史,有「左鎮活字典」雅稱。

  左鎮也是平埔族卓猴社、木岡社、大傑顛社之社域,而許多鄉民從日據時期戶籍謄本種族欄「熟」字中找自我認同,哀、茅、買、力、機、秘、兵、車、童、穆、姬、萬、標、卓等稀姓,他們是這裡最早的主人,只可惜文字記載仍近乎空白。所以,左鎮之拓墾記載,稗史始於明鄭、清康熙年間,簡漢超、歐節牛等人相繼至左鎮龜潭(今內庄村)一帶拓墾、定居,內庄仔應屬左鎮之庄母。各庄頭隨著老祖宗的遷入、繁嗣,逐漸發枝散葉:左鎮簡家、岡林李家是在地兩大家族,其他在地家族還有左鎮卓家、口社寮廖家、摔死猴楊家、摔死猴吳家、過嶺陳姓、草山車家、草山洞源林家、草山洪家、菜寮三重溪葉家、下菜寮顏家、芋匏口黃家等,繼續在各庄頭角落演繹著宗族傳說。

  根據「清乾隆39年(1774)2月卓猴社番筋七沙翁立典契」,迄今左鎮民間保存年代最久遠的老字據,卓猴社畨筯七沙翁將「捒死猴埔」(今摔死猴)的山園抵押給漢人郭明耀掌管耕作。雖然日人伊能嘉矩提到「康熙末年之新港庄、岡仔林、木柵庄等,有漢埔雜居的情形」,但左鎮地居偏僻、土壤貧瘠之山區,漢人移墾雖早,能否墾成具規模之聚落令人存疑。再根據另一份攸關岡仔林開發的老字據「清乾隆49年(1784)4月新港社番六分微臘大里富等立典契」,新港社番六分微臘大里富將山業抵押給李文貴墾拓,其範圍涵蓋今草山、二寮、岡林,幾乎占了今左鎮鄉境一半,這促使李文貴在清乾隆末年大舉率平埔族人自新港社移至岡仔林開庄。

  左鎮有不少平埔族人傳統信仰的太祖公廨或私祀太祖媽壇,很多鄉人引領我們拜訪、拍照,還親自示範三向噴酒禮,細述太祖媽對地方、信徒的看顧,也異口同聲說著太祖媽性情的剛烈、嚴厲。鄉人還津津樂道的是鄉內大廟北極殿玄天上帝和口社寮阿立祖百年來首度交陪會面,主理的林榮昭說起這一歷史時刻,他那激動之神情、話語,我們可以感覺出他的興奮。

  清咸豐8年(1858)英法聯軍之役,許多洋人帶著探險搜奇心態來到左鎮,最早來的應屬英格蘭水手必麒麟(W. A. Pickering),那是清同治4年(1865)秋天。那年11月,他又帶著甫在台南府城傳教遭遇挫折而失意的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來到岡仔林,他描述岡仔林人很淳樸,而且岡仔林人很得意地自稱為番人或野蠻人,老年人還曉得一些祖先所說的語言。

  清同治10年(1871)4月11日蘇格蘭攝影家John Thomson在拔馬拍下了南台灣最早的平埔族照片,多數平埔族人還紮著辮子。他還和馬雅各醫生在岡仔林平埔族人家中,參觀裝飾鹿頭骨的太祖媽壇,驚嘆連連。另一位則是清同治13年(1874)1月到岡仔林的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他除了記錄岡仔林人翻山越嶺參與聚會、平埔調吟唱詩歌外, 還用槍向李順義換來書寫著羅馬拼音的「新港文書」。

  伴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左鎮傳教,有些平埔族人改信基督教,建立了台灣古老的長老教會。清同治8年(1869),馬雅各醫生在木柵醫療布道,拔馬人兵元生、卓枝清等人在場聆聽。隔年(1870)8月7日,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在木柵教會為兵元生、卓枝清等4名拔馬人施洗,並在馬雅各醫生、李庥牧師協助下興建了拔馬禮拜堂。岡林、左鎮教會的設教,幾乎是台灣南部基督教傳教史的縮影。

  左鎮不靠海,卻也拜媽祖。其中,中興公厝是左鎮摔死猴庄廟、慈媽宮是大谷山大廟、朝天宮是頂店角頭廟、過嶺天后宮是地方角頭廟、南鎮宮是邦寮庄廟、澄天宮是深堀內聚落庄廟、二寮聖安宮也是角頭庄廟。

  左鎮是山城,卻有浪。白堊土地質受到菜寮溪、草山溪等河川侵蝕切割嚴重,峻峭嶙峋,鋸齒狀山脊灰禿蕭瑟,俯瞰一片童山濯濯、寸草不生之景,凹谷處硬拔出綠意,一丘一壑不規則排列,條條荒山宛如襲襲海浪,凝結在此,左鎮。待農曆年後春風一吹,這裡的刺竹、長竹林隨之撲伏搖曳,也有顏色的轉換與層次。雨季一過,白堊土水分很快就消失了,竹葉從綠色漸漸轉黃色,有的還變為紅色,妝點成一個夾雜蒼涼迷離與多彩繽紛的山城。點綴其間有著星羅棋布的大小湖塘,灰白犀利的尖峰倒映池中。因白堊土的沙質細密、排水性差,致使山間深谷常蓄積成水塘,且不易乾涸,又以二寮、草山為最。

  這裡也有雲海。境內多山,但平均海拔僅數十公尺,最高為草山頂的308公尺,卻也有雲霧、煙嵐繞擁群山的雲海之美;透視雲幔披覆縹緲中,可見弧形吊橋、紅瓦農舍錯落,這裡是傳說中「北格頭、中五城、南二寮」三大攝影聖地。左鎮地底下的寶藏,除國寶化石之外,還蘊積大量天然氣,終年不歇地噴出泥漿、冒滾濁泥。在這 健行慢跑、騎自行車,非常舒服。

  只是白堊土的地貌雖美,一經雨水沖刷,地勢較高之土壤呈現酸性,地勢較低之土壤則沉澱鹽分,貧瘠、水分不夠、鹽地化等條件都不適水稻耕作,但左鎮人不氣餒,改種植高莖作物,逆境中逼出優質農產品。生長於白堊土的芒果,因土質細密,土壤空隙小、空氣少,不利植物根部發育而長得慢,養分也就儲存得多,果實香氣濃郁。且白堊土鹽化,造成芒果樹有了危機感,株體遂釋放更多糖分,致果實甜度更高;土壤所含水分少,它們也懂得留住水分保護自己。而破布子則顆粒小、果肉結實、皮硬、味香,左鎮人將之製成入菜佐料的地方特產。呂宋蕉變種的「白堊蕉」,外型嬌小、口感香甜。除造就不少香蕉、芒果達人外,前鄉代會主席魏福春更大膽嘗試種植紅毛丹、榴槤蜜、柳丁、椰子、菠蘿蜜、佛手果、黃金果、嘉寶果、牛奶果,縱雖有成有敗,現年80歲的他還種下5株山竹。

  雖然左鎮屬五都之台南市,卻沒有出現過都市計畫,也沒有7-11、全家、萊爾富等現代超商,沒有連鎖量販店、超市、餐廳、速食店、高教學府、電信業等等,這裡沒有所謂的流行、繁榮,卻保留了台灣少見的古老村落樣貌,可說是難得的瑰寶。村民依循自然晨昏,早早就寢,次日一早到田裡忙碌。伴著都市小孩入眠的是五光霓虹、車水馬龍,這裡則是蟲唧鳥叫、竹林嘎嘎輕響地哄睡,夜是這般闃寂。當都市裡的小孩忙碌於學校和安親班之間、蒐集超商貼紙時,左鎮孩子就讀森林小學,熱衷自然野趣、習得野地知識,山澗叢林、野溪畔是他們的地盤。到了芒果、破布子農忙時節,更是家中最佳幫手。可惜的是,岡林、澄山、草山等小學因不敵人口外流、少子化而遭廢校。

  雖然台20線橫切過左鎮腰腹地帶,但其他開發仍少,保留了原始的人文史蹟、自然生態。這裡有著樸實耕種的人們,他們生活簡單而美好富足,處處充滿濃厚人情。這裡的人、景物、故事,堪稱絕美台灣。

(前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後者係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