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大陸年輕人眼中的台灣古早味小吃|黃懸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古早味是台灣食品最喜歡出現的口味。古早味是指從前流行的味道。古早味紅豆冰糕、麵食、汽水,諸多小吃都有這個口味,皆體現出台灣人的懷舊。台灣小吃的店鋪攤位,大都小小的一間,舊舊招牌,深藍色繁體小楷寫在純白底色上面,越是一些好吃的老店室內越簡單素樸,甚少華麗裝潢,或誇張宣傳。

  台灣多老店,師大附近一家紅油抄手麵,窄窄一間,幾個座位,也算不上乾淨整潔,三四個人便坐滿了,再無空位。每次去老闆娘總在板著臉教訓店員,然而心情不佳的她做出來的紅油抄手麵卻是一絕,吃過一次便欲罷不能。一位台北朋友跟我說,她十年前讀師大時便常跑來這一家吃,如今仍然生意興旺。然而這家麵攤和周圍其他家小吃混成一排,若不是你偶然有機緣光顧,恐怕很難找得到。

  台灣小吃就是這樣,要自己親自去尋找、去發現,切不可只看美食書推薦,那樣便少了許多趣味,錯過許多美味。真正精到難得的美味,許多都隱於那些破舊的小店小攤,祖傳的家庭手藝,幾代人幾十年默默經營下來,因此小吃多以姓氏取名,如李家鳳梨酥、淡水的洪媽酸梅湯、台南的周氏蝦卷。因為家族幾代人做下來,越做越大,也愈發有名氣。台灣有許多百年老店,台北重慶北路有一家林華泰茶行,有近百年歷史,大大的廳堂,幾十個裝茶葉的大鐵罐擺下,素樸簡單,再無其他。店員皆是中年男子,著白色背心黑色長褲,做著不變的古早口味。

  每一家小吃,多只做一種,並不貪多。賣米粉的便只賣米粉,做臭豆腐的便只做臭豆腐。士林夜市有一家螃蟹羹店,只賣螃蟹羹和油飯,兩位阿媽守著一大鍋熬好的螃蟹羹,對付一整晚絡繹不絕的食客。台大附近有一個大腸麵線的攤位,幾個年邁的阿伯阿嬤,經營得十分簡陋,在路口的露天處,幾張桌子擺在機車、人流、車流的縫隙,不管溽熱或雨天,素不相識的人擠擠一桌便不抬頭吃完了。但是因為十分美味,聞名遐邇,生意永遠興隆,有時需要排隊等很久。我常光顧的文化大學裡一家大陸麵店,只有一個老爺爺做麵,沒有幫手,常常一屋人等到心焦,卻看他不緊不慢一碗一碗精心做,太餓時切不能來此處。麵的味道很像我小時候在爺爺的村裡吃到的,是最傳統、原汁原味的大陸農村裡的味道,會讓人想家。

  小吃的名字常常令我困惑,又都著實有趣。如台東的名吃叫「米苔目」,我頂著細雨霏霏的天氣慕名尋食,發現原來竟是米線。還有一種小吃取名「棺材板」,是方方正正的餅切開,夾進黑胡椒牛肉,咖喱雞肉等等,做成類似中式漢堡的模樣,吃起來美味無比。也有小吃的名字根據台語發音而成,如鼎邊趖,是台南的傳統小吃,類似於海鮮、菜、麵做成的湯。「趖」在台語中是爬滾的意思,形容米漿沿著鍋邊滾下的動作。

  舒國治曾寫過一本《台北小吃》,讀的時候口水直流。我初到台北,曾尋著書中所寫去吃一吃,只覺得味道全都不對。後來聽作家劉克襄講,他也有同樣感受,開玩笑說大概是舒先生品味一般。我想,一是與個人口味有關,書中所寫,多清淡麵食、粥類、燒餅。這自然關乎他淡泊清苦的生活追求。二是吃什麼,未必是最重要的,他興致勃勃地寫如何於清晨在不知名的巷弄享用清粥小菜,如何通過目測與嗅覺判斷食物的品質,吃的乃是一種情味與景致,一種自我沉醉的意境。

  吃小吃並不只為果腹,也不失為一種生活的情趣。夜幕降臨,三五好友,往那夜市的攤位一坐,點一碗食物,慢慢吃開去,涼風徐徐,也忘了哪年哪月,聊夠了再散去。台灣人慢悠悠的調子便是從夜市和小吃裡逐次蔓延展開。

  印象最深的畫面,來自華西街夜市。一個賣花生捲霜淇淋的攤位前面,擠滿了人。但見那老闆娘細細做薄餅,撒上花生、各種材料,整個製作過程熟練精巧,美感十足,光是看,便是莫大的享受了。那攤位前的人群,有些是排隊等候的,而有多半路人是被那精湛的烹飪畫面所吸引,那眾多圍觀者聚精會神的神情令你終生難忘。也許這就是台灣夜市小吃的精髓所在。

(作者現為出版社編輯,曾赴台交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