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太空,探索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美好的願望。
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他們不斷地向外探尋著生存的空間,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就是征服整個太陽系。」因此,自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太空以來,航太科技進步的腳步從沒有停止過。
航太科技新發展
航太科技是一門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未來幾年在以下領域將會獲得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新發展。
載人航太:雖然美國在1960年代末完成了載人登月的偉大壯舉,但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仍是各國載人航太發展的重點。1993年由俄羅斯和美國主導組建的國際空間站(太空站),已經進駐過400多名太空人和7名太空遊客,取得了眾多的科學實驗成果,鑒於其重大價值和作用,國際空間站壽命計畫從2020年延長至2028年;中國、印度、日本也在努力建造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預計2020年左右就能夠發射。曾經輝煌一時的美國太空梭,由於其可靠性較低而且維護成本偏高,已於2011年7月全面停飛;為提高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可靠性和運載能力,美國和俄羅斯加速了新型載人航天器的研製。
美國正在啟動乘員探索飛行器(CEV)研製計畫,它的主要特點是重約12噸,可乘載6~7名太空人,重複使用10次以上。俄羅斯則是展開「快船號」 載人航天器計畫,其主要特點是可重複使用25次,最多能載6名太空人,自動飛行長達10天~15天,它有飛船型和飛機型兩種返回方式。
深空探測:是在衛星應用和載人航太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向更廣闊的太陽系空間進行的探索。21世紀的五個重點領域為月球探測、火星探測、水星與金星的探測、巨行星及其衛星的探測和小行星與彗星的探測。自2003年以來,美國已經先後將機遇號、勇氣號、鳳凰號和好奇號四輛火星探測車送上火星;2014年美國公布了登陸火星計畫細節,預計於2030年代將人類送上火星。
各國火星探測計畫也陸續曝光。印度政府9月24日宣布,其首枚火星探測器已到達環繞火星的飛行軌道,歐洲、日本也將於2016~2020年陸續發射火星探測器。預計未來幾年世界將迎來火星探測的高峰。
衛星導航:衛星導航系統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四大系統(GPS/GLONASS/Galileo/北斗) 近百顆導航衛星同時並存、互相相容;用戶要根據各個導航衛星系統的不同特點和優勢,針對自己所需的精度、可靠性和費用,選擇最佳綜合利用多系統導航衛星的資訊;導航衛星系統將為導航、定位、授時、測速、測向、測形變、降雨和電離層探測等方面提供多層次、多方位服務;導航精度和可靠性將大幅度提高,並將在各個相關領域取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目前,美國正在研製第三代GPS系統,GPS III衛星比GPS II的性能進一步增強,精度提高3倍,抗干擾能力提高8倍,並延長衛星壽命25%。新GPS的定位會更加準確,從現在的6米級(20英尺)變成0.6米級(2英尺)。屆時,GPS不但可以告訴你在什麼道路上,而且還能告訴你在道路的哪個部分上,比如是在非機動車道上,還是在機動車道上。同時,GPS III系列衛星還將播發一種新的民用信號,從而可與其他國際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進行相互操作,增強民用用戶之間的連接。
微納衛星(NanoSat):是伴隨先進機械、微電子和新材料等技術發展而形成重量在200公斤以下的一種航天器,其主要特點是可以通過星座組網或編隊提高時空解析度、通過星間通信提高系統自主運行管理能力,應用領域廣闊,這是世界航太發展的趨勢之一。目前,正在發展的典型微納衛星任務有:PhoneSat衛星任務、ORS-3和「戰術衛星」─6任務、「集群」─1系統、天空盒子衛星系統、薩瑞小衛星系列等。2013年,美國薩瑞衛星公司公開了最新一代遙感衛星平台─SSTL-X50。X50採用柔性化機電設計,整星品質不大於70公斤,數傳採用X頻段,數傳速率為Gb/s級,存儲容量為TB級,平台壽命可達5~7年。微納衛星發展趨勢是平台小、重量輕、經費少、功能強、壽命長。
運載火箭:不管是載人航太,還是深空探測,最離不開的是運載火箭。未來幾年,運載火箭主要向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大運載能力等方向發展,使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常規推進劑的運載火箭將逐漸退出市場。
美國航空航天局正在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系統,該火箭被命名為「未來太空發射系統(SLS)」,這是史上所建造的最強大火箭。其初始構型為兩級半,全箭長97.54米,芯一級採用3台RS-25D液氫/液氧發動機,芯二級採用1台RL10B-2液氫/液氧發動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70噸;最終構型為兩級半,全箭長121.92米,芯一級採用5台RS-25E液氫/液氧發動機,芯二級採用1台J-2X液氫/液氧發動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30噸,比土星V運載火箭大20%。
俄羅斯也在研製新型運載火箭──「安加拉」火箭,它可衍生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個級別,可將2噸至40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安加拉5P型火箭將擁有能將17.5噸級太空船送出地球逃逸軌道的能力,足以發射新型載人飛船,作為未來月球與火星載人探測任務使用。2014年7月9日,安加拉1.2型(Angara 1.2)火箭首次成功發射。
軍事航太:發展趨勢如下:
一是建設空間預警監視系統。各國正在大力發展中遠端彈道導彈,為增加預警時間,利於實施快速攻防對抗,提高己方生存能力,航太大國都在發展以空間預警監視為主要目的之軍用衛星系統,例如美軍正加速研製部署天基紅外導彈預警衛星系統。
二是建設空間資訊支援系統。軍用衛星系統將朝網路化方向發展,部署在不同軌道、執行不同任務的航天器及其相應的地面系統將聯接起來,並與陸、海、空的相關系統一起,組成一體化指揮監控體系,從而奪取資訊優勢。美國準備到2025年建成功能完善、攻防兼備的「空間網」。俄羅斯也要建立由115顆衛星組成的、通過星間鏈路將偵察與通信融為一體的「多功能衛星通信與遠端地球監視系統」。
三是發展機動性強的衛星發射系統。陸基固體火箭機動發射平台、飛機空中發射平台和小型衛星以其發射機動靈活、快速反應能力強、成本低等優點,獲得各航太大國的青睞。美國正利用B-52飛機發射「飛馬座」運載火箭,將小型衛星送入太空。
四是建立載人航太體系和天軍。制天權將成為未來戰爭獲勝的關鍵。航太大國正在部署建立完備的太空梭(空天飛機)-空間站-載人飛船三位一體的載人航太體系,並將形成一支可用於控制外太空、奪取制天權的部隊──天軍。
中國航太科技新面貌
航太技術與生物、資訊、材料、能源技術,被列為國家五項重點發展的技術領域,未來幾年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展現航太科技新面貌:
一是繼續實施載人航太工程,提高載人航天器在近地軌道運行的能力。預計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18年開始發射建造載人空間站。
二是實施深空探測,提升空間科學研究能力。在完成月球探測「繞、落」兩個階段的基礎上,繼續實施第三階段「回」的計畫,預計在2017年左右,發射小型採樣返回艙,採集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進行系統深入研究。未來中國將研製和發射火星探測器等航天器。
三是發展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形成自主實用的衛星導航定位能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在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的基礎上,到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由30顆衛星組成的高精度無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向全球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與授時服務。
四是開發高可靠、大容量的通信衛星,實現通信衛星型譜化。中國將研製並發射長壽命、高可靠、更大容量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建立由電視直播衛星、大容量通信衛星、寬頻多媒體衛星等組成的新一代衛星廣播通信空間網,提供衛星直播、互聯網接入、應急通信等廣泛的業務服務。
五是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提高進入空間的能力。新一代運載火箭將採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氧/煤油、液氫/液氧發動機,適應綠色環保的要求,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覆蓋10~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覆蓋6~14噸,預計在2016年左右投入使用。
(作者係大陸航天發射退休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