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經濟是蘇格蘭不獨的決定性因素|潘偉華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蘇格蘭的獨立公投已經揭曉,聯合派以55對45的絕對優勢獲得勝利。但在公投前幾天,獨派的聲勢曾一度超越聯合派,震驚了全英國,甚至全世界。

蘇格蘭的民族與歷史皆與英格蘭不同,歷史上很長的時間是各自獨立發展的。聯合王國的肇始可回溯至16世紀,當時的伊莉莎白女王從分裂中統一了英格蘭,使其成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然而,她未婚無嗣,逝世前已身兼愛爾蘭女王的她,屬意表親蘇格蘭王詹姆士入繼英格蘭大統。因此,從詹姆士開始,英王不僅是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國王,也是蘇格蘭的國王,加上屬地威爾斯,形成一種共主邦聯的形勢。但蘇格蘭有自己的議會,在政治、宗教、法律、經濟等方面仍保持獨立。

1690年代一系列的饑荒,迫使蘇格蘭人民不得不向外尋求出路。1698年,蘇格蘭進行一項龐大的殖民巴拿馬計畫。計畫資金由社會募資,當地有產階級無不傾其所有,總投資約為當時蘇格蘭流通資金的25%至50%。然而,西班牙宣稱已先擁有該土地,派軍將蘇格蘭在當地建立的新愛丁堡摧毀,殖民計畫失敗,為蘇格蘭的經濟帶來致命一擊。

1705年,英格蘭議會通過《外國人法案》(Alien Act),限制外國出口到英格蘭及其殖民地的貨物量。雖然法案最後被撤銷,但蘇格蘭一半的出口必須仰賴英國,在當時慘澹的經濟狀況下,為避免排外貿易法案的傷害,蘇格蘭議會乃決議商討與英格蘭合併的事宜,寄望合併後可在經貿方面帶來好處。

 

 

獨立運動的再起

二戰後,失去了廣大的海外殖民地,使得北英格蘭及蘇格蘭等地的傳統製造業,進入長期的「去工業化」過程,一連串的裁員關廠導致工潮不斷。在風雨飄搖的1970年代,蘇格蘭東北方北海石油的發現與開鑿,為英國經濟帶來及時雨,也使得石油分配的尖銳問題浮上面。

蘇格蘭獨立運動的再起,即肇因於帝國的衰落及北海石油的發現。蘇格蘭民族黨(SNP)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一群抱怨英國「偷走我們的石油」者組成的偏激邊緣小黨。他們譏諷英國為「外來政權」、「偷油的小偷」,這樣上不了面的偏激小黨,任誰也沒有將其「蘇獨」主張當成嚴重的威脅。但在英國三大政黨輪流執政失敗的空窗下,大批原本工黨的死忠支持者轉向支持SNP,使其一躍成為蘇格蘭自治議會的最大政黨。

蘇格蘭獨立的主要論點包括:石油:蘇格蘭只佔1%的歐洲人口,卻占了20%的歐洲天然資源,90%的英國北海石油。這是巨大的經濟誘因。政策:許多統一的法令政策,未考量到蘇格蘭的實際需求,所以,蘇格蘭應由自己治理。例如全國統一標準的冬季津貼未考量蘇格蘭較寒冷的冬天。民情:英格蘭人較強調資本主義導向(如保守黨),蘇格蘭人較支持社會福利與社會主義政黨(如工黨)。

綜言之,蘇格蘭人認為,只要「擺脫了英國」,獨享北海石油財富的蘇格蘭,將是全球最富有的小國,可推動各式社會福利,例如提高最低工資,學費與看病「全部免費」。獨立簡直成了穩賺不賠的事業。

 

 

獨立小國優劣分析

很多國家面臨小邦獨立的挑戰,目前歐洲就有29個分離主義地區。包括法國科西嘉、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巴斯克等,可見歐盟雖還在持續發展,分裂的力量也逐漸增強。那麼,成為「大國的一部分」,還是做「獨立的小國」較為有利?

首先,獨立小國的資源通常較為匱乏,大多仰賴單一資源或單一經濟活動。例如科威特與蘇格蘭擁有豐厚的單一石油收入;盧森堡仰賴避稅活動,巴拿馬仰賴運河收入,如此,在國際經濟波動的情形下,小國缺乏其他能耐以分散風險,特別容易受到經濟傷害。

其次,獨立小國的市場規模較小,產業難以達到規模經濟。除少數高度集中、仰賴國際市場的單一產業,其餘產業,包括公共服務均有效率差的問題。因此,小國必須更依賴國際貿易達到物資的平衡。

再者,小國缺乏安全縱深,也缺乏話語權和國際份量。賴以生存的戰略資源與可以自保的手段又少,當一場衝突襲來,小國往往首先受害,淪為附庸,難以自主選擇國家的方向與外交戰略。

事實上,在18-19世紀,高關稅與戰爭是常態,小國的存活極其艱難。法國政治家Garnier-Pages(10803-1878)在1843年批評葡萄牙與比利時「這樣的小國存在是極為可笑的,因為他們都太小,以至於經濟安全上能否存活都不無疑問」。因此,18至19世紀的歐洲是小國併入大國的時期,以尋求經濟安全與國防安全。例如普魯士於1871年完成25個日爾曼邦國的合併,1861年撒丁尼亞王國完成義大利諸城邦的統一,法國、荷蘭等國家也都在此期間積極經營殖民帝國,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國家。而近代歐盟也是戰後盧比荷三小國首倡成立的。

英國在1707年合併蘇格蘭,1800年合併愛爾蘭,較歐洲列強更早完成了聯合。在英倫三島的內部矛盾得到調和後,國力大增,自此轉而向外積極擴張,成為世界性的霸權。原先蘇格蘭小國寡民,地域發展又極不均衡,整體經濟實力遠遜於英、荷、法等國,雖曾竭盡全力,卻無法獨自參與大航海時代的海外殖民拓展。聯合帶來巨大的政經利益,讓蘇格蘭人擁有獨特地參與並分享世界最強大殖民帝國的政治與經濟的機會,並透過帝國走向世界。

據統計,大英帝國的海外總督大約有三分之一是蘇格蘭人,近期的英國首相希斯、布萊爾、布朗等也都出身蘇格蘭。可以說,合併之後依託英國的繁榮穩定,創造出蘇格蘭獨特的理性、平等與科學的新文明,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

 

 

獨立與統一的決定因素

根據前述,此次支持蘇格蘭獨立的真正原因,乃是由強大的社會差異與經濟誘因所撐起來的獨立意識。小邦要能順利獨立,必須立刻解決市場規模的損失,以及經濟安全與國防安全的風險。換言之,蘇獨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立即進入歐盟與北約。

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失敗,追根究底,正是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最後嚇阻了冒進的選民。例如:英國政府一再警告獨立前景所繫的北海石油可能很快枯竭;歐盟明白表示,即使蘇獨成功「也無法留在歐盟」,必須透過複雜的程序重新申請;英國也拒絕未來與蘇格蘭貨幣聯盟,意味著無法繼續使用英鎊。再加上獨立的經濟風險可能導致資本外逃與大量失業,再加上英鎊可能的巨幅貶值,對彼此的經濟前景都是災難性的毀滅。

激情的民族主義這次沒有在蘇格蘭獨立公投上扮演主要角色,相反地,獨立的成本與風險都被理性地經濟計算。這也許預示著在成熟的民主社會裡,民族主義的激情將會褪去,更何況獨不獨立並不妨礙蘇格蘭作為一個獨特的實質存在,也不影響社會的發展與成功。在這樣的前題下,理性的經濟計算,自然成為繼續結合的重要理由。

 

(作者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