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NATO)於2014年9月4日和5日在英國威爾斯地區新港市召開2014年峰會。此次峰會的重點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因應烏克蘭當前的局勢。該會5日下午閉幕時,宣布加強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加強北約和烏克蘭基輔政府軍事合作等事項,而基輔政府代表和烏東民兵代表則稍早在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簽署了停火協議。此外,北約宣稱不會派兵去烏克蘭對付烏東民兵。但是,北約宣布將會組建一個快速反應部隊,以對抗俄國對於北約成員國的侵略。北約還沒公布此一快反部隊的最終規模,只提到第一階段組建總數4千到5千人,包括陸海空三軍的部隊。
北約也擺出開始加強戰備的姿態,決議北約各成員國未來10年都必須將國防支出占GDP的比率提高到2%,目前只有美、英、希臘、愛沙尼亞達到或超過前述比率。此後,烏克蘭仍有零星交火,但到截稿時,沒有任何一方宣稱退出停火協議。烏克蘭東部的頓內斯克與盧漢斯克二州仍被民兵控制,而且獲得俄羅斯第二批補給車隊運到的物資和志願者,俄國承認某些志願者是退伍的正規軍。當然,克里米亞半島幾個月前已公投加入俄羅斯。
烏克蘭地區的現況,近因是美國輕敵誤判,以為只要付出很低的代價,就可在烏克蘭製造一種局勢,能夠長期牽制消耗俄國的國力,於是美國得以集中力量「重返亞洲」(參見本刊2014年5月號作者文章)。但是俄羅斯的反應超出美國的預期之外。烏克蘭經濟精華區和軍事工業幾乎全都在東部,可如今烏東的一部分已脫離烏克蘭親西方政府的控制。這使得基輔政府的經濟生存力遭到打擊,美國顯然企圖由北約其他成員國承當更多的負擔,維持基輔政府在經濟上滿足其統治下的人民。
美國一向能控制海洋,能利用海洋支援同盟者贏得物資與人員的消耗戰,這是美國打贏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資本。但是因為俄國控制克里米亞,美國有可能必須付出重大代價,才能夠從黑海方面支援烏克蘭親美政權。對俄國有利的是,在第聶伯河以東的地區,克里米亞半島與俄國本部形成鉗形包夾的大態勢。此外,烏克蘭親美政府部隊的作戰能力很有問題。進入烏東支援民兵的俄國人員和重武器數量很少,否則早就被美國偵察到證據了。少量的俄國援助就能夠幫助烏東民兵反敗為勝,造成基輔政府裝備和人員嚴重損失,足見烏國部隊的能力低劣。
北約2014峰會決議派遣人員訓練烏國部隊。為了給基輔政府打氣,北約在烏南實施2000人參加的「2014年海風」演習,暗示美國不會放棄從黑海方向支援基輔政府。前述演習在9月11日結束,包括美軍200人,總計1200人。北約部隊在9月15日開始與基輔政府部隊,聯合在烏國西部實施為期14天的「2014年快速三叉戟」演習。烏國也宣布,已獲得5個北約成員國交付的軍事物資,顯然是彌補政府在烏東的嚴重損失,並謀求加強軍事力量。
在政治與心理方面,烏國總理波洛申科於9月17日和18日訪問美國。這是一種高調宣示美國對於基輔政府的支持,以提振其統治地區的民心士氣。有意思的是,就在前述這兩天,合計8架俄國飛機在阿拉斯加方向抵近美國海岸飛行,其中包括MiG-31高速攔截機、Il-78加油機、Tu-95戰略轟炸機。俄國的意思也很清楚,就算美國力挺烏國,俄國也要在烏東維持或者擴大親俄勢力的控制區。
總的來看,自從蘇聯瓦解一直居於守勢、接受北約東擴現實的俄國,終於在烏克蘭反擊了,而且在第一階段奪回原本被北約視為囊中物的一些戰略要地。美國似乎仍然仗著同盟者的數量優勢,企圖力挽狂瀾。
大約100年前,1914年7月28日,一名南方的斯拉夫裔塞爾維亞人,在塞拉耶佛槍殺奧地利斐迪南大公爵夫婦,到了8月就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戰部分。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西斯拉夫、波蘭的領土,這是西方史家認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部分的起點。在納粹入侵波蘭的時候,與波蘭有條約義務的英、法都希望禍水東引,讓希特勒和史達林兩個獨裁者,互相打個你死我活。於是英、法部隊在萊茵河西岸觀望。這個階段在英語國家稱作「虛假戰爭」(Phony War),在德國稱作「靜坐戰爭」(Sitzkrieg)。
目前的情況和歷史,有一些令人感到不安的相似性。首先,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部分的開端,都是涉及斯拉夫人的衝突。第一次是日爾曼人與南方斯拉夫人,第二次是日爾曼人與西斯拉夫人。目前在烏克蘭則是西斯拉夫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對峙。在「虛假戰爭」期間,西方強國心裡面最優先的目的不是救援西斯拉夫人,而是圖謀更大的戰略利益。在今天的烏克蘭,西方強國似乎也不是要救援基輔的親西方政府,而是在烏克蘭拖住俄國,讓美國騰出手,在其他地方尋求更大的戰略利益。
(作者係戰略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