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以共同的抗戰史凝聚民族記憶|李宗遠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今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七七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台灣光復69周年。大陸和台灣均有紀念活動,尤其是大陸,就七七抗戰和抗日戰爭勝利,舉辦最高規格和最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引起了海內外強烈的反響,對凝聚民族力量,提振民族信心起到了巨大作用。

 

 

抗日戰爭紀念館建立緣由

    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認真總結和反思,為了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非常重視歷史教育,紛紛在歷史教科書裡詳細敘述這場戰爭,在重大日子舉行紀念活動,同時修建戰爭紀念館。

    抗日戰爭結束,中國隨即發生國共內戰。1949年後,為了迅速恢復國力,經濟建設優先,中國大陸未能及時興建抗戰類紀念館。直到20世紀80年代,大陸經濟實力增長,才陸續在各地建館。當然,這其中有日本因素。

    戰後的日本,由於美國占領政策轉變,未能徹底剷除軍國主義,加之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出現了否認、歪曲和美化侵略戰爭的言行。1982年11月,中曾根康弘擔任首相後,新保守主義開始躍動。當時,日本發生了三件大事,一是首相首次以公職身分參拜供奉有14名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二是篡改中學歷史教科書關於侵略戰爭的史實;三是部分閣員發言否認侵略戰爭。

    日本內部的這種變化,惹來曾經遭受日本侵略之苦的東亞國家的嚴正抗議。大陸一方面加強國民歷史教育,另一方面開始建立紀念館,揭露日本的戰爭罪行。

 

 

大陸高調紀念抗日戰爭

    1985年,大陸政府首先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地點的南京,興建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87年在北京盧溝橋興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1999年在瀋陽興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上述幾個較大規模紀念館的興建為標誌,大陸加大了抗戰類紀念館和其他戰爭紀念館的建設。據統計,中國大陸共有抗戰紀念館150多座,分布於20多個省市,大部分建在抗日戰爭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地點。

    今年2月27日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通過兩個紀念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七七全民族抗戰爆發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活動,發表了弘揚抗戰精神的重要講話。明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按中國的慣例,逢五或逢十會辦規格高、規模大的紀念活動。今年會如此高調紀念有幾個因素:一是國內,要深化改革開放,凝聚民族力量;二是國外,反擊日本否認侵略歷史;三是周邊,需要維和平與穩定。

 

 

中國抗日的評價

    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但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評價存在很多錯誤認識,如「屈原論」和「蘇武論」,即日本投降是屈服於美國的原子彈轟炸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甚至連日本也不認為敗於中國。

    作為遭受日本侵略最大受害國和抵抗日本最久的中國,每次反擊日本否認侵略歷史,總是被國際社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或被歸為中日歷史問題之爭,甚至被指責是在打「歷史牌」,激發民族主義情緒。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羅納‧米特(Rana Mitter)近年努力為中國在二戰中打敗日本軍國主義做出的貢獻恢復名譽。去年10月,他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發表《二戰虧欠中國》一文,從西方人的視野闡述了中國的貢獻,引起國際反響。

    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戰爭結束近70年,國際社會究竟虧欠中國什麼?

    第一、犧牲者的尊嚴遭到褻瀆。日德義法西的野蠻侵略,造成二戰期間傷亡一億多人,死亡6000多萬人,僅中國傷亡及高達3500多萬人,死亡2000多萬人。如果對侵略戰爭的頭號戰犯如東條英機、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頂禮膜拜,是對二戰期間為和平與自由而戰的犧牲者和無辜死難者尊嚴的褻瀆。全世界都在譴責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難道中國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和批判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略罪責,不是在維護犧牲者和死難者的尊嚴及伸張國際正義?

    第二、戰勝國的地位不被尊重。中國抗戰是艱苦的,獨自在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與日本軍國主義展開決戰。儘管中國參加了戰時一些重要國際會議,並參與創建聯合國,但是西方一些國家卻不尊重中國戰勝國的地位,在戰後對日處置包括日本的領土範圍、東京審判、簽訂《舊金山和約》等重大事件,均由美國獨自主導,台海兩岸都被美國排除在外。同盟國在戰時或戰爭結束初期達成的共識,被美國拋棄,「冷戰」直接抹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果實。

    第三、維護和平的決心不被認可。中國在二戰期間是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中堅力量,現在和未來也是維護歷史事實和捍衛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然而,以美國為首、日本為急先鋒的一些國家卻在散布「中國威脅論」,在亞太地區搞「再平衡戰略」,美日相互利用同盟關係,一邊鬆綁捆住日本再次發動戰爭的繩索,一邊將中國當成「假想敵」,企圖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這樣做,既扯中國維護和平的後腿,也放縱了日本的威脅。

    第四、領土主權屢遭侵犯。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美國《紐約時報》在頭版頭條用黑體字標注:開羅會議剝奪日本侵占的領土,其領土應限定在1895年以前的狀態。美國當時另一家有影響力的媒體《The Springfield Union》也在頭版頭條用黑體字標注:三大國領導人要求日本交出所有以武力攫取的占領地。戰後,美國好像忘記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69年與日本私相授受釣魚台,現又指責中國在南海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的正當行為,鼓動一些國家侵犯中國領土和主權。這是美國對二戰期間自己所做國際承諾的背信棄義。

    第五、紀念活動遭無端猜疑。當年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國家,以各種形式紀念戰爭勝利,已形成國際慣例,但中國舉行紀念活動卻遭到了無端的猜疑。如美國《華盛頓郵報》7月7日刊登《中國舉行儀式 銘記中日戰爭》一文,指中國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7周年活動,「是北京反日宣傳運動的一部分」。日本媒體更強調,中國辦紀念活動是加強對日的強硬姿態;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說,中國嘗試挖掘戰爭歷史,將其變為國際問題是不必要的,這對建設和平合作的地區關係毫無益處。

    外國在關注中國舉辦抗戰紀念的活動時,總是將「反日」作為顯要的標題,意在凸顯中國是針對日本。沒錯,中國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一是警告日本,任何企圖篡改歷史事實的言行必然遭到批判,不會得逞;二是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台灣同胞高舉愛國大旗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抗日戰爭,中國勝利。甲午戰敗的最大恥辱是台灣及澎湖列島被日本割占,並被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這50年中,台灣同胞從武裝反割台鬥爭到武裝反抗殖民統治,再到潛返祖國大陸武裝抗戰,始終表現出可貴的民族氣節和濃烈的愛國情懷。

    從1895年至20世紀初,台灣同胞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割台鬥爭,「三年一小戰,五年一大戰」,湧現了一批如簡大獅、余清芳、羅福星等烈士。簡大獅是台北農民武裝起義的領袖,1899年回大陸被清政府拘捕,後被引渡到台灣慘遭殺害。他在廈門曾憤怒地指出:「我是台灣清國之民,聚眾萬人,反抗日本。日本人視我為土匪,清國應當視我為義民。我生為清國之民,死當清國之鬼。交給日本,我死不瞑目。」反割台武裝鬥爭失敗後,台灣同胞又掀起非武裝抗日運動,反抗日本的皇民化殖民統治。一大批台灣同胞在七七事變後轉往內地,與大陸同胞並肩抗戰。

    台灣同胞抗日鬥爭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台灣同胞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抗日鬥爭中,犧牲極大,他們在被清政府一紙喪權辱國的條文出賣下,仍然堅守是自己中國人的信念,奮起反抗,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兩岸血脈相聯的紐帶

    抗日戰爭的勝利,取得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孤懸一隅的台灣寶島及澎湖列島重回中國懷抱。這一勝利是兩岸同胞的共識,也為國際社會所認可。目前兩岸分離,和平統一大業尚未完成,儘管兩岸交往頻繁,但統一的基礎仍需打牢,首先可從抗日戰爭這一段歷史入手。抗日戰爭是兩岸血脈相聯的紐帶。

 

    今年9月3日下午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這句話也適用於當前兩岸關係的發展。

    兩岸一家親,在一些歷史認知上有共通性,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和台灣光復70周年,也是《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兩岸的民間團體可透過舉辦展覽、學術交流等活動,紮根基層,推出有份量、有影響的文化交流項目,擴大相互了解,促進兩岸的民族記憶和歷史共識。

 

 

(作者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