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恢復兩岸交流解決內需服務業困境|李沃牆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灣與大陸一衣帶水,兩岸經貿往來尤其密切,但蔡政府上任後,大陸禁陸客自由行,加上疫情爆發後封城的禁令、小三通關閉;觀光業成了慘業,連農產品輸出大陸也受到影響,冀望兩岸盡快恢復交流,解決內需服務業的困境。

 

台灣經濟「外熱內冷」現象明顯,即商品出口暢旺,民間投資熱絡,但消費相對低迷;製造業一枝獨秀,資通訊與電子產業獨領風騷,服務業卻步入衰退,尤以觀光、旅宿、餐飲為甚,不同部門與業別業態的就業狀況,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商研院97日發布的7月「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同行指標綜合指數(CCCIS)」降至-1.18個標準差。若未來幾個月毫無改善,預測到20221月會持續降為-2.02個標準差。若然,這將成為首次低於20096月出現的-1.95個標準差,也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低值。顯示服務業在這波本土疫情的衝擊下急速下降,甚至出現嚴重蕭條現象。

此外,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今年4月達到2.1%5月更來到2.47%高峰,7月雖降至1.95%,但8月又上升至2.36%,為今年以來三度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蔬菜、水果、油料費持續上漲,豬肉更創下6年半新高價,雖引發通膨機率不高,但民眾的荷包卻因此縮水,實質薪資也減少,內心苦不堪言。另外,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 8月年增率為11.88%,亦處於高點,廠商的獲利大減,徒喚奈何!

台商赴陸投資明顯減少

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地區與第一大進口來源,同時也是最大的貿易差來源。去年台灣對大陸出口1,500億美元、進口640億,順差800多億,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依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台商於19912001年間赴大陸投資,共24,160件,金額為198.9億;往後各年的投資件數及金額不等,但2001年後快速增加,尤其是馬政府時代,金額增加更為明顯。

如表所列,2010年的投資金額逾146億美元,為歷年之冠,但蔡政府於上任後,有明顯減少趨勢。如2016年已降至96.7億美元,20182019年受美中貿易戰影響,更分別降至84.9億美元、41.7億美元,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則小幅增至59億左右,仍是自2003年以來的次低。

陸客不來 觀光業慘兮兮

馬政府上任不久,即於2008613日兩岸兩會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自同年718日起開放大陸團體旅客來台旅遊,每日配額5,000人。2011621日,兩岸兩會換函確認「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修正文件一」,正式開放大陸人民來台從事個人旅遊,共開放47個城市,每日配額6,000人。開放陸客自由行後,大陸觀光客由170多萬多人次,逐年增加至2015年的418萬人次高峰,為台灣帶來將近2,000億台幣的觀光收入。

蔡政府甫上任,即傳出陸客來台觀光人數緊縮而影響到產業鏈,當時不只夜市、伴手禮商店等嘸客人,還傳聞有飯店求售、兩岸航線可能減併。自20198月以來,陸方禁止陸客來台自由行;2019年陸客入境總數為181萬人(團客85.8萬人,自由行95.1萬人),較2018182.3萬人減少1.3萬人,團客增加10.8萬人,自由行減少12萬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為防疫需要,疫情指揮中心於126日宣布,大陸除陸配回台外,大陸人士來台觀光旅遊、社會交流、專業交流等均暫緩。交通部觀光局衡酌疫情發展與配合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持續暫停旅行業組團赴國外旅遊及接待來台觀光團體入境,台灣觀光業大受影響。

小三通不通金門觀光業苦

2001年元旦起實施的金廈小三通迄今已滿21年,但自去年2月起因新冠疫情中斷至今,嚴重影響金門當地的商機。原本大陸官方宣布自今年510日起有條件解禁小三通。但5月中台灣爆發嚴重的本土疫情,因而不了了之,也讓小三通持續停擺。

眾所周知,金廈二地早已是生活圈,中斷小三通客運對產業、生活、交流、金流影響甚鉅。據統計,過去金門一年大概有近100萬人次大陸遊客,其中自由行占大約六到七成,這60萬到70萬人次的自由行陸客來到金門,穿梭在金門的大街小巷,百工百業受惠。因為只要大陸沒有的,他們通通都會買,尤其陸客熱衷到藥妝店、量販採購,對整體產業的助益極大。如今,沒有大陸客,甚至連台灣觀光客也稀稀落落,觀光產業早已淪為觀光慘業,只能喝西北風。

農產品禁令果農叫苦連天

持平而論,兩岸政經關係在馬政府時期熱到最高點,共與大陸簽了23項協議,其中有21項生效。特別是在2009年簽署「海峽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協議」,讓相關的問題可透過兩岸諮商平台尋求解決。另2010年所簽署的ECFA中,大陸將更多台灣農產品納入早期收穫清單中,並在2013年完成降稅,即在符合檢疫及原產地規定下,提供鳳梨、木瓜、荔枝、芒果及蓮霧等15項台灣農產品零關稅,對台灣農民絕對是利多於弊。大陸自今年3月起禁止台灣鳳梨進口,920日起又因檢查出介殼蟲,禁止進口釋迦、蓮霧,讓台灣果農叫苦連天。

根據農委會2019年統計,台灣農產品出口第一名為中國大陸的13億美元(占比22.9%),其次為日本的9億美元(占比16.3%),第三名是美國的6億美元(占比11.2%)。而出口生鮮水果銷大陸占比更高達8成,其中鳳梨去年銷陸量約4.4萬多公噸,占總產量的一成。但2020年出口至大陸農產品的占比降為20.7%,今年前8個月又降至20%,農民的苦可想而知。

台灣係一小型開放的經濟體,實難脫離大陸市場而立足全球。然而,台灣近一年半多來受大陸封城及多國旅遊禁令的影響,陸客不來,其他國家的旅客也不能來,航空業及旅遊等相關產業首當其衝,餐飲、百貨零售業生意緊縮,甚至不得不關門大吉,哀鴻遍野。

此外,大陸當局於今年3月中旬推出對台「農林22條措施」,表示支持台人與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並就涉農涉林資金補助申請、深化台企與農墾企業合作、加強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台商及台企應對該措施多加關注。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