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朱立倫必須求新求變才能圖強|朱駿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一場主席選戰曝露出中國國民黨多方問題,新任主席朱立倫的主客觀條件已經是個弱勢主席,必須借助有民主正當性的制度及為侯友宜鋪路,才能彌補弱勢的缺憾。在另一方面,所謂的深藍群眾,若一直停留在發洩情緒的層次,也是國民黨的重大損失。

 

最有看頭的一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終於落幕了,從選戰過程的激烈程度與結果來看,反映出不少國民黨自身與藍營群眾的問題,值得藍營有志之士深思反省,盡速找出改進之道,才能在2024年與民進黨一搏。

弱勢主席已為客觀事實

國民黨主席選舉果確定,開票187,999票,朱立倫以85,164票,得票率45.78% ;贏了張亞中的60,632票,得票率32.59%;江啟臣35,090票,得票率18.87%;卓伯源5133票,得票率2.76%。朱立倫此次的得票率是黨主席直選以來最低,且為首位未過半而當選主席者。

朱立倫當選符合預期,但得票未過半有些難堪,引發最多話題的張亞中名列第二,票數遠超過江啟臣,超乎選戰開打時的一般評估,反映了國民黨內長期被當權派搓磨做掉的一種聲音,值得國民黨重視、反思。江啟臣的慘敗直接反映了一年多來的領導力差勁、能力不足的事實,毫無意外。

此外,這次意外爆發選監委員主導將張亞中移送考紀會的插曲,令有「換柱」不良紀錄的朱立倫,遭人質疑,形象更加惡劣,而且從參選聲明到選戰結束,滿口空話,對兩岸路線、黨的建設與贏的戰略等攸關國民黨最重大的問題,說不出具體的方略。朱的主觀條件,已非藍營2024可以寄望的「最強」之人,勢必要接受作為弱勢黨主席的現實。

若是看不清自身所處的主客觀形勢,還想操作超乎客觀形勢所能支撐的作為,日後勢必會重回依賴黨內權術、玩弄同志的老路,恐怕只會消蝕自己的領導正當性,更加難堪。朱應當抓緊建立黨內符合民主正當性的制度,彌補自己弱勢的缺憾。

客觀情勢已經明朗,2024國民黨大概非侯友宜不勝,朱立倫若聰明,應主動持續表態支持,為侯營造出場氣氛,也有利於補強自己在黨內的聲勢。

國民黨路線破產陷入困境

這次主席選戰最熱燙的議題就是兩岸路線,張亞中以「兩岸和平備忘錄」對上其他三人的馬英九路線,掀起這麼大的風潮與回響,等於痛打了馬的路線,直接呈現以馬路線為核心的國民黨兩岸路線早就潰敗破產,不得人心,群眾激憤與求變之心強烈的事實;同時,目前檯面上的老面孔已經跟不上時代,群眾希望見到新面孔、新聲調、新路線。

張亞中指出,「國民黨在兩岸大論述上只停留在各說各話的『一中各表』,…無法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結果,就是國民黨在兩岸論述上的全面潰敗。」張固然正確指出國民黨的問題,但並不能以此反證張的路線正確。實際上,張的路線只是一廂情願的空想與幻想,所編織出的「理論」,許多描述不符合事實,對未來的期盼與規劃找不到現實條件,不具備可操作性,容易被人批評:光腳不怕穿鞋的,亂喊價。而且,兩岸和平交流30多年了,還拿「結束兩岸敵對狀態」說事,似乎不知今夕何夕。

這次選舉的兩個兩岸路線都是錯誤路線,反映出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始終找不到合實、合理的出路。而張亞中的虛幻路線,竟然有許多高級知識分子為之叫好喝采,為其張目宣傳,也折射出藍營選民已有情緒淹沒理智,素質轉弱的跡象,這是處於弱勢者最大的危險。

群眾激憤,反權威求變

這次選戰是一個選舉場中的菜鳥,把三個選舉老將打得灰頭土臉、驚惶失措,這不是因張亞中有什麼絕技秘招,而是客觀形勢使然。

台灣20多年來的主流民意是反權威,內心越挫折者越容易產生反權威心理。國民黨自2014年潰敗迄今,在最關鍵的兩岸問題上一籌莫展,屢戰屢敗,陷入困境,已經在泛藍陣營凝聚出一大幫反國民黨主流權威的寂寞大眾。他們充滿無力感,但熱血不冷,一看到一個出口,不論虛幻與否,就使盡全力,衝向與老官僚體系不同光色與路徑的出口,爆發出一定的能量。這在韓國瑜身上已經見到一次,這次在張亞中身上又顯現一次。無論如何,這次張引發的黨內風潮,是泛藍陣營內部一幫標榜深藍者,滿懷激憤,對國民黨一路走來的兩岸路線最強烈的否定。

由於民憤太強,憤民太多,令這次選情變化很快,加之黨外各方攪和,搧風點火,想從中取利。民進黨當然希望能有機會創造出繼續抹紅國民黨的新材料,在選戰初期有意拉抬張亞中的聲勢,為「親中賣台」的故技加油添柴。

深藍陷入激憤與情緒困境

自李登輝以來,國民黨就有本土派與非本土派之爭,這次張亞中的支持者顯然非本土派,有人認為是深藍的群眾,若真是如此,顯然是深藍群眾繼叫囂韓國瑜選總統之後,又一次放縱情緒。人類歷史上,凡是放縱情緒的政治主張都很危險。擁朱勢力犯錯在先拉高了張亞中的聲勢與得票數,但結果證明多數人還是對張不放心。

深藍群眾在兩年多這麼短的時間內,兩度在國民黨內爆發強烈的激憤與情緒,反映了一項事實,他們兩度支持的人選,都有脫離現實或其他的重大問題,這似乎直接證明了,這一股情緒強烈的藍營群眾有與現實嚴重脫節,或找不到合理出口的現象。但這股群眾是藍營中最熱血、最能動之以理想的一群,如此表現,是藍營的損失。

深藍兩度情緒大反彈,是衝著歷來的當權派與主流派,然而,這些曾經或現在的當權派依然自我吹噓過往如何如何,還自以為是,以群眾為不是,火上澆油而不自覺。這就是國民黨今天難以解開的命運死結。

新思想、新路線、新民意

選戰中論及兩岸路線時,朱立倫多次提到國民黨是跟著台灣主流民意走,這是錯誤的觀念,禁不起分析。

台灣最大的政治問題就是兩岸問題,這是一個涉及全中國框架的議題,民進黨的本土偏鋒路線已經置台灣於險地,「中國國民黨」原本在此框架中有無可取代的優勢,若也走所謂主流民意路線,會令自己變成冗餘的政黨,自損競爭力。

回顧台灣近二三十年的主流民意,頗如流水,方向變換不定,否則,也不會在20多年間,三度政黨輪替。30年前民進黨是相當少數,21年前阿扁當選總統時也只有39%的選票,2008年馬英九拿下58%的選票,一直到2016年民進黨才能完全執政。今天台灣的主流民意是民進黨近10年來經營出來的,國民黨擁抱這樣的主流民意,就是投降,準吃敗仗,陣營必然離心離德。

一個真正成功的政黨,應該要拿出論述,喚醒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為大家開創美好前途,創造與時俱進的新民意。國民黨不能再心存僥倖,只想撿現成的,跟著結構複雜且互相矛盾的民意漂流,必為他人的民意淹沒。

跳脫本土化誤謬才有生機

民主政治中的政治領導人與民意代表,都是從地方民選產生,只要經過選戰洗禮,就必然符合本土化,而不是狹隘的地域觀念、省籍與出身背景才是本土化。在選戰中,必須以價值理念、路線、政策等感動群眾,才有機會獲勝。

若是根據近20多年的事實而論,台灣最大的政治議題就在兩岸路線,錯誤的本土化,必令國民黨成為民進黨的跟班,若採行類似張亞中的路線又不可行。合理的路線應該在兩者之間,但絕不是已然失敗的馬英九路線,而是一條對兩岸問題有積極性,又能跳脫本土化誤謬的新路線。

國民黨不只有兩岸路線要從根本翻新,黨務的建設也要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大幅度改革,其中最不可忽視的是,國民黨向來不重視的民主正當性與黨紀的建設。沒有思想,一個黨就沒有靈魂,沒有鐵面無私的黨紀,黨的靈魂就不會強大。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