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正視珠江三角洲的環境問題|林士清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依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全球各地大型「三角洲」的衛星圖像顯示,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泰國昭披耶河三角洲、法國羅納河三角洲,皆為人口密集,但生態備受威脅的大型三角洲地帶,而珠三角被譽為全球連結最大都會區的三角洲。然而,以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珠江三角洲沿岸亦因過渡開發,導致環境不堪負荷,產生嚴重的生態危機,傲人的經濟成就亦面臨環境問題。

  黃河、長江和珠江等三角洲人口都接近一億,不僅是中國人口居住最密集之地,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的魚米之鄉和清代經濟最發達之區域。據歷史記載,早在公元前三世紀,秦末年間,珠江三角地區已有大量耕沙圍墾的農業活動,古時農民利用這塊洪潮交匯的土地,經過不斷改造、試驗農耕技術,累積開發珠江三角洲的大量經驗。自南宋偏安江南,大量居民移入珠江流域後,南方的水土流失加重,下游加速淤積,汛期洪患增多,故珠江三角洲的農民利用築堤圍防洪,讓泥沙積於堤外。

  珠江在歷史發展的成就與年代雖不如長江與黃河,但從自然觀點來看,珠江的流域廣闊,水流量的穩定度高於長江與黃河,珠江對人類文明帶來的成本與效益,皆優於黃河,也孕育出特殊的「嶺南文化」。珠江一路流向廣東出海,「桑基漁塘」的發展型態成為當地的特色,養殖業與種植業非常發達。但是,農田排出大量高毒化學農藥,也是造成當地水質污染的重要原因。


珠江三角洲遭人為破壞

  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長的壓力不僅來自於自然增長,亦由於外來人口的機械性增長。珠江三角洲在超常規的發展中,伴隨而來的是人口的不斷增長、自然資源的過量開發,以及耕地的逐年減少,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曾一度危害該地區的永續發展。

  以區域經濟的發展角度來看,一般所稱的「小珠江」,包含廣東省的惠州、深圳、東筦、廣州、中山、佛山、江門、肇慶等地,若再加上香港與澳門,則成為國際所稱之「大珠江」。目前正在興建的「港珠澳大橋」雖企圖平衡珠江東西岸的發展,但從環境影響評估來看,江河奔流中所夾帶的泥沙等雜質,在入海口處遇到含鹽量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大橋興建工程恐怕會加重河岸的凝絮淤積,徒增不可預期、不可掌握、難以評估的生態風險。

  三角洲因為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依河臨海,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為農業、漁業、養殖業的開發提供了相當有利的條件,故氣候適宜地區的三角洲通常是當地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珠江三角洲正是如此。但另外一方面,由於珠江三角洲長期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與過早的開發,造成的污染積累已不堪負荷,再加上來自河流、海洋等方面遷移性污染的匯聚,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生態最為脆弱,生態危機甚為深重的地區。


政府應採有效對應措施

  近期一則新聞引起筆者的注意,乃近年來受珠江口鹹潮上溯、海水倒灌的影響,包括香港、澳門、廣州、珠海、中山和東莞等城市,面臨冬春季節用水頻頻告急,各個城市不得不採取不同程度停水甚至導致工廠停產。尤甚者,居民被迫飲用嚴重超標的自來水,而引發各個城市搶奪乾淨水源等事項。

  珠三角地區城市林立,但政治環境和治理模式卻大相逕庭,環境議題是影響大範圍的跨域治理,但華南地區卻無一個統籌全體事項、分工協調的專責單位,各個城市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差距甚大,使得環境污染外部性無法得到妥善的解決之道。

  大陸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貢獻甚深,尤其華南占全中國大陸經濟比重之大,堪稱經濟啟動的火車頭。筆者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太著重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感到擔憂,希望當地環保單位拿出有效對應措施,不讓珠江三角洲原有的天然優勢及水利資源遭受破壞。總之,經濟發展之餘,應當重新省思生態保護,替永續發展找出一個平衡之道。

(作者係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