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孔立, 1930年 2月出生,福州人。194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因戰亂轉入廈門大學歷史系,1952年畢業,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班畢業。現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理事、中國史學會理事等。
陳孔立長期從事台灣歷史、台灣政治、兩岸關係研究,著作等身,主要有《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1990)、《台灣歷史綱要》(主編,1996)、《台灣學導論》(2004)、《兩岸僵局下的思考》(2006)、《走向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2010)、《走近兩岸》(2011)、《台灣史事解讀》(2013)、《心系兩岸》(2013)、《台灣民意與群體認同》(2013)。
1988年1月,陳孔立應台灣學術界邀請赴台,抵達香港後,台灣當局卻不批准入台,他只得提交論文,由台灣同行代為宣讀。台灣媒體以《陳孔立文到人不到,台海學術首開交流》為題報導,轟動一時。
1992年11底,陳孔立首度來台,與多個學術單位就兩岸問題進行交流。2000年,台海關係緊張。陳孔立在5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發論文《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在兩岸引起強烈反響。次年,該文入選八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2004年,陳孔立出版《台灣學導論》。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陳子帛認為該書是台灣研究的「傳世之作」,完整展示了「陳孔立教授畢生學術研究的睿智和思想智慧的閃光」,充滿「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愛國情懷和實事求是的責任」。
陳孔立雖已年過80高齡,但仍思維敏捷,筆耕不輟,活躍在台灣研究的第一線。陳孔立的真知灼見,也經常見諸海內外報刊雜誌,為兩岸政界、學界所關注。
問:您是學歷史出身,對台灣歷史有深入研究,撰寫的《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被學界廣泛徵引。請問,您如何從台灣歷史研究轉到台灣政治研究、兩岸關係研究呢?
陳教授答:我研究台灣歷史是從1962年開始,因為「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要在廈門召開,我們開始研究鄭成功。後來,廈門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傅衣淩教授想辦法買到台灣出版的《台灣文獻叢刊》,總共是309種,當時買到了208種。於是歷史系有7、8個人開始利用這些資料研究台灣歷史。文革期間,研究台灣歷史被扣帽子「裏通台灣」,一度被中斷。70年代,國家又開始要求研究台灣問題,歷史系於是成立台灣史研究室。
我後來從歷史系調到台灣研究所工作,還是從事歷史研究。1987年,我擔任所長。不久,台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前來大陸,到我們所裡採訪,回去報導說「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對台灣歷史瞭若指掌,對現況認識不足」。當時我們確實對台灣現實研究不多,兩岸開始交往以後,來訪者都會談到政治問題,於是我決定轉過來研究政治、研究兩 岸關係,這是我的學術生涯中的一次「轉軌」。
問:2000年,您曾撰寫《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在兩岸引起轟動。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緩和,十大好處中的經濟合作、法制保障、文教交流等好處已經在一定程度實現。請問,您撰寫該文的初衷,以及該文對當前兩岸關係的意義?
答:1999年,海協組織幾個專家組,訪問美國、日本、東南亞。我和張銘清等人參加東南亞組,訪問了泰國和新加坡。在曼谷,有一位台灣商人提出,大陸主張和平統一很好,但沒有把和平統一對台灣的好處講清楚。我就決定研究這個問題,後來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產生一定影響。實際上,我寫的不是僅對台灣的好處,而是對兩岸都有好處,我是從兩岸的大角度來講的。目的是要說明,和平統一對兩岸的好處。
發表之後,有人說如果不和平統一,那就要打了。實際上,我一貫擁護和平統一的方針,在陳水扁時,很多人喊打,我還是堅持和平統一的。因為只有和平統一,對兩岸,對中華民族,才有好處的。當然,時代在發展,現在有些好處已經得到體現,但統一之後還有很多好處,是現在估計不到的。不管怎麼樣,和平統一方式是最好的,我絕對不希望用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問:2004年,您撰寫《台灣學導論》,提出「台灣學」的概念。請問,您認為台灣學在當前台灣研究中的指導意義何在?
答:我認為,台灣作為一個比較特殊地區,跟中國大陸不一樣,跟香港和澳門也不一樣。既然台灣有其特殊性的地方,就要把台灣作為一門學問來考察研究。譬如,我們現在有很多學,諸如溫州學、敦煌學,就是因為他有特點,可以作為一門獨立學問來研究。台灣的特殊性,往往被中國大陸學者所忽視,大陸學者總是強調共性,強調台灣和中國大陸一樣,忽視兩岸的差異性和台灣的特殊性。兩岸存在的差異是不可回避的,如果不研究台灣的特殊性,就不會理解台灣為什麼有那麼多與大陸不同的政治主張,也就不能理解台灣人的心態為什麼和大陸人的心態不一樣。不能很好的理解,就不能很好的面對,也就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我在《台灣學導論》中認為台灣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台灣學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現在台灣也有人講台灣學,還包括自然科學。台灣有一個大學開始台灣學課程,包括自然科學,還研究台灣的蚊子。我所說的台灣學,是從狹義的角度,研究當代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我不強調那麼廣,不包括古代的,也不包括自然科學。我提出「台灣學」,不敢說對台灣問題研究有何指導意義,只是拋磚引玉,一個初步的構想。希望有更多的人來研究這個問題,把這個問題深化。因此,我只能提出一個「導論」,「概論」都不敢講。
台灣政治問題、兩岸關係問題,只靠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是要各個學科的綜合研究,多學科交叉研究,才能最終解決的。交叉學科、多學科研究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方向。學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借鑑,不同學科之間可以引進其他學科進行研究。
問:馬英九2008年上台執政並於2012年連任,請問您如何看待馬英九的兩岸政策?
答: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關係有很大變化,大家是給予肯定的。但很多人還是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不滿,認為他不談政治,兩岸關係就不能進一步發展。不但我們,台灣15個統派團體2013年12月19日還發表共同宣言,催促馬英九開展兩岸「更高規格政治對話」。
我認為,馬英九所處的地位,是由其特殊環境所決定的,影響他的決策的因素很多,諸如台灣內部因素、兩岸因素、國際因素等,尤其是美國的影響很重要。有人認為他不再連任,可以大膽幹了。其實不然,他的決策不僅要衡量個人得失,他還要考慮國民黨的承受能力,考慮到國民黨的發展,特別是國民黨的選舉及選票。現在他的民眾支持率比較低,他每做一件事,更要考慮對他的支持率,對國民黨的支持率有何影響。他站在「親美、友日、和中」的立場上,受到種種的牽制。所以,他有他的難處。
大陸都在熱議習馬會,但馬英九要以何身份見習近平?大陸學者提出馬應當以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見習總書記。然而,如果這樣,不但不會為馬加分,反而會減分,會被台灣認為被「矮化」。習馬會涉及到兩岸關係最尖銳的問題,就是政治定位的問題,這也是最大的政治難題之一。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其他難題難以解決。
台灣陸委會主委和大陸國台辦主任互稱官銜,這件事正好說明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只有中國大陸有處理台灣事務的國台辦,只有台灣有處理中國大陸事務的陸委會,任何國家都不會有類似的機構。兩岸互設辦事處,可以高調,也可以低調。如果高調,非要說成使館、領館,那雙方就不要談了。如果低調,設置成處理兩岸關係的辦事機構,那就簡單了。要辦成一些事,就不要自尋煩惱。
不可否認,在兩岸政策上,還有空間可以推進,可以突破,但這也存在難點。馬英九有他的難處,如果過急,對他是否有利?對國民黨是否有利?對兩岸關係是否有利?我們都要從這個高度去考慮,不能只看一時一事。因此要給他時間,期待他去突破,而不是要去逼他,逼他沒有好處。
問:您長期觀察民進黨,並與民進黨交流互動頻繁。請問,您如何看待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以及民共兩黨交流?
答:我們與民進黨的交往是有淵源的,早在黨外時期就有接觸,1992年我第一次去台灣的時候,就要求見民進黨骨幹人物,他們也樂意見我。從那以後,我們一直和民進黨保持密切關係,從老一代到現在的年輕一代,我們都有接觸。民進黨在台灣有一定支持率,說明其代表了一定的民意,所以解決兩岸問題沒有民進黨參加是不行的。但是,我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很難改變,因為存在以下「三不」。
一、不會放棄台獨立場。民進黨為了保住其基本盤,就不會放棄台獨,林濁水就講得很清楚,放棄台獨,民進黨就不要選舉了。
二、不會接受「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國民黨早就接受九二共識,如果民進黨也接受了九二共識,用台灣話講,叫「拿香跟著拜」。所以,如果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那不是向共產黨投降,而是向國民黨投降。
三、不會有民共共識。基於以上兩點,共產黨不可能與民進黨進行黨際交流,沒有黨際交流怎麼會有民共共識?
許信良提出,一定要到2016年大選民進黨提出候選人,由候選人提出兩岸政策,在此之前沒人敢碰它。現在謝長廷提意見,卻不為民進黨所接受。
我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變不變,是他們的家務事,我不想說三道四。我對民進黨有一個比較低的要求是,希望他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主流民意,兩岸都有共同利益。民進黨也參與到兩岸事務,兩岸關係能不能和平發展,對民進黨來說也有共同利益、利益相關,要減少互相損害,保障應得利益;要互相包容,不要互相排斥;為對方著想,不要傷害對方;共同維護整體利益,共同維護兩岸和平發展。民進黨要做「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才能使兩岸關係能夠得到良性發展、互動。希望民進黨中的有識之士,能認識到這點,互相配合。民進黨如果能做到,就能保證兩岸關係可持續穩定發展。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只要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就要再度陷入僵局。
問:近年來,您比較關注認同問題。您如何看待「台灣認同」與「兩岸認同」的關係?
答:我認為認同問題是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兩岸關係發展的最終解決、最好結局,就是兩岸互相認同。我研究這個問題,因為解決台灣問題僅靠政治是不行的,不是靠一個政治上高明的提法就能解決。雖然現在有「一國兩制」、「一國兩府」、「一中憲法」等不同提法,但這些提法,有的人支持,有的人不支持。最終大家互相認同,感覺是自己人,認識到這一點,才最重要。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相互交往,建立起新的「集體記憶」,感覺到兩岸在一起,對大家是有好處的。確實感受到兩岸同胞是有感情的,是一家人的,慢慢地形成了「共有觀念」。在凝聚「集體記憶」與「共有觀念」的基礎上,就可以進入社會認同的過程,這是一項兩岸互動的進程,是雙方共同參與、共同建構兩岸認同的過程。兩岸的社會制度存在差異,有許多差異是實際存在的,兩岸都不應當要求對方放棄原有的認同。台灣方面可以在「台灣認同」的基礎上擴大為「兩岸認同」,即「雙重認同」。兩岸都要在互相認同的同時,增進彼此的互相瞭解,充分尊重對方的現實,互相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包容差異。
兩岸認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社會、文化、政治等諸多方面,而且兩岸認同是要兩岸共同建構的。我最近新出了一本書《台灣民意與群體認同》,比較集中討論認同問題,希望有興趣研究認同的人一起來討論。
問:最後,請問您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有何期待?
答:我期待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最終走向和平統一。我有這個信念,也有這個信心。因為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的核心利益,也是國家的核心利益,更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雖然兩岸現在還存在分歧,但不要怕有差異,不怕存在分歧,要以寬容、包容的心態對待差異。和平統一是長期、複雜、艱苦的過程,須要兩岸的官方、政黨、民眾共同努力。